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人物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简介
赵清海
发布时间:2021-09-27 11:43:08
来源:
编辑:

    赵清海(1881-1939) 陵川县杨寨村人。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

    赵清海生于1881年7月4日(光绪七年六月初九),乳名群孩,家贫,父早亡。母改嫁陵川北关。赵清海随去。婚后始返原籍。

    赵清海幼年就读于一家私塾。由于城关演戏较多,使他的幼小的心灵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与小伙伴们作模拟表演。13岁上了一个戏班。学唱三年,就已显露头角。当时陵川的庆云班,有徐全虎、郭双鲁、郎不香等著名艺人,名震一时。赵清海为了深造,就转入庆云班,拜徐全虎为师。徐全虎对赵清海非常器重,认真教导,因而赵清海艺术上有了突飞猛进,成了誉满上党的好把式。他先后住过陵川三义班(皮妞戏),凤台鸣凤班(四义戏),平顺三乐班(王曲戏),后来在高平三乐意班(东宅戏)任掌班长达20多年。日寇侵入上党地区后,戏班处境十分困难。赵清海为了维持全班人员生计,勉强支持演出。后来他身染重病,也不得不随班行走。在晋城、高平交界的紫台山演出时,被国民党散军强迫上演,第二天(1939年8月17日——农历七月初三)就逝世了。年仅58岁。

    赵清海的表演艺术,在当时上党剧坛无人能出其右,被誉为“戏王”“宫调泰斗”。那时全是露天舞台,人声杂乱,可是只要赵清海一出台,就会鸦雀无声。他曾数次赴豫北,两次上太原演出,也受到当地观众的好评。太原观众曾经赠以缎幛,上书“涵盖一切”四字。

    赵清海对待艺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常常废寝忘食,对一个角色,一句台词反复推敲,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他还善于撷取别人之长,为我所用。对于有文学修养的人和戏剧爱好者,他更能虚怀若谷,移樽就教。上党梆子同台演出的昆、梆、罗、卷、黄五种声腔他是无不精通。他的唱腔经过千锤百炼,真是铿锵悦耳,运用自如。放之则高亢激越,敛之则轻柔舒缓,依韵行腔,声情并茂。尤其是演唱皮黄,更是韵味无穷。他唱《打金枝》郭子仪绑子上殿的一段唱腔,《九龙峪》杨四郎的“儿去去就来”一句,以及《柳春院》苗洪的“讲关”,《苦肉计》鲁肃的“交令”……都要博得观众的大声喊“好”。

    赵清海体会角色心理深刻,做戏恰到好处,善于表现角色的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白玉带》中他扮演的曹操,在拷打吉平时,手中持书,斜目窥视,活画出一幅奸雄嘴脸;在入宫逼汉献帝时,他左脚向右迈出一步,右腿跟上,背向观众,却从右方扭回头来持剑亮相,那个架子确是凶中透美,美中见凶,给观众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五丈原》中他扮演的魏延,在大喊“马岱保驾来”时,外似凶猛,内实空虚,步伐紊乱,声音嘶哑,充分表现出这个政治野心家当时的心理状态。

    赵清海4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一大批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如上党梆子《赏花楼》《乾坤带》《混冤案》《诓舟》中的柴荣、杨八郎、牛万国、颜士敏;上党皮黄《清河桥》《取荥阳》《挂龙灯》《九龙峪》中的楚庄王、纪信、赵匡胤、杨四郎;上党昆曲《长生殿》中的唐玄宗,殁后几十年都深嵌在观众的记忆中。

    除须生戏外,赵清海还兼及不少行当:小生戏《黄鹤楼》的周瑜,《小宴》的吕布;净角戏《白玉带》的曹操,《五丈原》的魏延;丑角戏《绣龙剑》《行乐图》的宋香保;老旦戏《雁门关》《忠节义》的佘太君;都能使观众赞不绝口。

    赵清海由于艺术造诣很高而受人尊重,但他从来没摆过名艺人架子,待人和霭可亲。他尊师虔诚,授徒认真。师父临终时嘱咐他每年到自己的老家小会岭唱一台戏,他在有生之年没误过一次。他的徒弟有郭金顺、李不旦、吴大路、李小保等人。就是申银洞、赵德俊、曹二土等也受过他的教益。以后总是念念不忘。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