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谈艺说戏
当前位置:首页>谈艺说戏
“花脸之乡”下村镇
发布时间:2021-09-27 13:49:47
来源:
编辑:

  泽州是上党梆子的发源地。上党梆子那激越铿锵的曲调仿佛人的基因一代一代在泽州人的身上传承。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上党梆子,就如同听到了乡音,感到特别亲切和悦耳,甚至会不自觉地随着曲调敲起鼓点来。近来偶翻史料,才发现位于长河之源的下村镇,在历史上居然是梆子名角辈出的地方,其事迹散记于上党戏曲史册者近二十人,真是梨园之乡。再仔细研究,会发现出于下村镇的名角多是粗犷豪放的花脸。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中名望特别突出、大家公认堪称魁首的都是下村人,堪称“花脸之乡”。 

  大花脸———“童子韵”车春保

  车春保(1893—1958)是一位著名的大花脸,下村镇上村村人。其父车槐林唱二花脸。他十四岁时就随父住阳城小侯戏班,学唱大花脸。成名后,曾住过晋城鸣凤班、阳城贤易班、高平东宅戏、陵川郊底戏等。但住鸣凤班时间最长,新中国成立后,由晋城民风剧团转高平新光剧团寿终。

  上党梆子的大净,素有“黑脸”和“白脸”之分。白脸演曹操、张邦昌、严嵩一类的人物,黑脸演包公、徐延昭等生性耿直的人物。他的代表剧目人称“三铡”,即《秦香莲》(包公铡陈世美)、《徐公案》(徐延昭铡子)《对厅楼》(包公铡判官)等。他发声洪亮,动作大方,表情真挚,内行人称他“一口童子韵”,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梆子戏大净行的红人。至今泽州县东四义村的老人们说起车春保来,都是赞不绝口:“春保一声吼,四十里长河都有回音儿。”他的弟弟车秋保住过戏班,唱梆子也唱秧歌,演老生亦通音乐。他的儿子车小根,从小随他走戏班,学唱小生,是阎发生的徒弟。车家三辈人以唱戏为业,是一梨园世家。

  二花脸———“金圪瘩”赵德俊

  赵德俊(1907—1969),下村镇史村村人。十二岁开始到阳城上清池村咸易班学戏,拜大净梁继昌为师。成名后,人称艺名“金圪瘩”,与梆子须生名角申银洞并称“金疙瘩银洞”,是梆子界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在“民国”二十三年和二十四年两次参加赴太原演出。晋城解放后,于1946年参加晋城民风剧团,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城县一至六届人大代表、实验剧团副团长。1956年参加长治专区赴京汇报演出团,饰演了《天波楼》的焦赞、《送印杀差》的马强。1959年又参加山西人民福建前线慰问团第四演出团,饰演了《枪挑小梁王》的梁王等。1964年七月退休。

  上党戏的净行有“大牛、二虎、三鼠”之称。金圪瘩是个天赐二花:身材魁伟,面形丰满,鼻高梁宽,眼大神敏,嗓门宽厚,发声洪亮。他所塑造的舞台艺术形象,如“虎”一般,具有一种叱咤风云、移山倒海之势,这是与众不同的特殊条件。后人挑选净行演员时,常以“金圪塔”作标准。由于他的条件特殊,戏路也显得更为宽广。有的二花专工“报衣”戏,有的擅长“靠架”戏,他是四路不挡。“报衣”戏有《送印杀差》、《烧仓劫监》,“靠架”戏有《过江杀督》、《五丈原》,蟒戏有《议榜夺元》、《杀舟洞房》,袍戏有《天波楼》以及特技表演戏《岐山脚》、《金兜山》、《寓春楼》等二十余出。

  赵德俊这样的二花脸,在上党梆子中,稳居魁首。过去的戏班,多以须生挂头牌。“民国”二十一年他在阳城蒿峪村贤易头班,任掌班挂头牌,长达六七年。与其他班社唱对台常占上风。一次在东沟与鸣凤班打对,金圪瘩主演《金兜山》的孙悟空、《岐山脚》的赵公明、《夺秋魁》的梁王,赢了戏。由于他的表演艺术久享盛名,相对地提高了净行戏在本剧种中的地位。

  金圪瘩有天赐二花之称,其表演艺术却非天赐。他姐夫苗小起教他练基本功,因他没有唱旦角的条件,才让他转拜梁继昌为师。在他学戏的过程中,曾向当时的几位著名花脸拜师学艺。跟辛壁人李小元学习了《夺秋魁》的梁王、《岐山脚》的赵公明、《寓春楼》的马骏、《男女魁》的常遇春,跟陈闺女(下村镇西陈庄人)学习过《白玉带》的曹操、《徐公案》的徐延昭、《杀舟洞房》的张仁公。成名后,到高平与著名二净马高升学习了《送印杀差》、《过江杀督》。二十二岁已成名了,戏搁班后,还要背上小米到下町村他师傅梁继昌家练习口白功。这几位老前辈,各有特色。金圪塔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了吸收溶化。使人感到,他有某老师的影子,又不完全是对某老师的模仿,而是一个“金圪瘩”。他敢于继承、发展创造,不单表现在净行一门,对其他行当的、与二净有关的,他也注重吸收运用。《夺秋魁》梁王登场的趟马攥翎子的身段动作,与《乌鸦山》小生罗成登场时的路子基本相似,但又具有二净简练、开阔的特点。《寓春楼》表演马骏飞的时候,除双手外展,头颈下缩外,还得用脚尖跑场。这个“轻”、“漂”的跑场动作,就是吸收花旦《洞房归山》苏金婵飞场步法。赵德俊常说:“再好的徒弟,也难和师父一样。”

  凡称著名演员的,都有其拿手好戏。金圪瘩的拿手戏是《过江杀督》和《送印杀差》,简称“两杀”。这是两出上党梆子风格很浓的传统折子戏。历代艺人反复加工锤炼,才得代代相传。金圪瘩从马高升手中学得这两出戏后,经多年的舞台实践锤炼,才成了他的代表作。

  三花脸———“大嘴”原东河

  原东河(1912———1974)下村镇岳南村人。家境十分贫寒,父母兄嫂均因饥饿而死,唯独留他一人。十五岁时,住了陈发囤的窝徒班,与申银洞、李子清等为师兄弟。是“优等生”,是三花脸一行的领先者。

  上党梆子的丑行,有大丑小丑之分。原东河擅长大丑,即官丑一类的大三花脸。其代表角色有《坐山吵窑》的皮虎、《审普大战》的焦光普、《金沙滩》的贺朝君、《万寿宫》的陈林、《虹霓关》中新文礼的家将等。《坐山吵窑》的皮虎尤为拿手。

  由于原东河的嘴比较大,观众俗称“大嘴三花脸”,他的表演相比之下显得蠢笨些,土字土音甚浓。但笨而不俗,土而有味,深受地方观众的喜爱。

  此外,享有盛名且在史志中列有传记的花脸还有四人,简列之后:

  成铎铎(1883—1928)大净,下村镇瓮山村人,是侯堆金的徒弟。曾住东四义鸣凤班等。演《定军山》(《取东川》黄忠、《金沙滩》包拯、《夺帅印》程咬金拿手。其子奎奎唱大净,住鸣凤班、民风剧团,是个“戏篓子”。生于1912年,1964年退职。

  陈闺女(1876—1939)大净,下村镇西陈庄人,是侯堆金的徒弟。曾住周村三乐班、南沟复盛班。演《白玉带》曹操、《徐公案》徐延昭、《凤仪亭》董卓。其弟蔓菁(1879--1939)擅长簧戏,主攻须生。演《打金枝》唐代宗、《汾河湾》薛仁贵为好。

  朱小铁(1896—1943)二净,下村镇朱家窑村人,是成为河的徒弟。曾住大阳三义班、尹寨公顺班、东四义鸣凤班。演《海涛关》徐林、《平阳宫》鲁梦月、《送印杀差》马强成名。

  苗国太(1913—1983)三净,下村镇杨庄村人,是宝谷芦的徒弟。曾住阳城贤易二班、民乐剧团。演《游龟山》和《坐山吵窑》家郎、《寓蜃楼》莫上天等,引人喜爱。

  下村镇位于泽州西北端,长河发源于此,现在仍然比较闭塞,可想新中国成立前更是交通不便、宁静祥和了。难怪民国时期晋城的名人马骏先生为避日寇之祸,而选择在下村镇的上村居留了月余。上党梆子为什么当年能在下村镇兴盛起来,我觉得一是精神生活的需求。旧社会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十分匮乏,戏曲几乎是唯一的娱乐项目,也是群众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二是物质生活的需要。清咸丰元年五聚堂纪德碑写道:“窃人生各有执业,赖以养家糊口。凤邑西南,山多土薄,梨园一行,大抵皆自幼迫于饥寒所致。”这是记述泽州县李寨乡望城头一带的,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学戏也是一条谋生之路了。三是戏班的熏陶。下村镇东有东四义的鸣凤班、大阳的三义班,南有周村的三乐班以及望城头大大小小的班社,戏曲之风的兴盛,潜移默化地熏陶着这块土地上纯朴善良的人们。有好几个家庭三代从事戏曲行当,从这里成长起来的名角也都长期驻守鸣凤班。至于为什么出了这么多的花脸名角,可能和下村人粗犷豪放的性格有关吧。

  行笔至此,仿佛听到长河边从纯朴的远古正传来激越的锣鼓声……

来源:太行日报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