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谈艺说戏
当前位置:首页>谈艺说戏
小剧团如何搏击市场大风浪
发布时间:2021-09-27 13:49:48
来源:
编辑:

    【《光明日报》】(记者 李 蕾 柳 路)

    目前,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可谓风生水起。如果说以前还是在培育“试验田”,现在就是要使之扩展成“百花园”。随着转企改制的院团数量不断增加,改革正向纵深推进,范围逐步由省级院团向地市级和县级院团延伸。然而,相对于中央和省市属文艺院团这些吨位大、软硬件好的大舰队而言,县级剧团就像一条条小舟,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显得势单力薄,面临着严峻考验。他们该如何提高搏击风浪的能力?小剧团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这是坚守在这片艺术天空下的人们共同的忧思。 

    小的是美好的

    据统计,在全国2494个事业体制的国有艺术表演团体中,县级艺术表演团体1705个,占总数的68%。单个地看,份量也许微不足道,但当它们以群体的形态出现,却足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舒马赫有句名言叫做“小的是美好的”,用来形容小剧团的重要作用,再合适不过。

    从演出场次上看,2009年,全国县级艺术表演团体演出27万场次,占到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总场次中的64%。其中在农村演出近20万场次,占国有文艺院团在农村演出总场次的78%。

    重庆市喜剧艺术团党支部书记白富钰看到了小剧团“船小好调头”的优点。“我们小剧团更为灵活,广场、祠堂、甚至田间地头都是我们的表演场地。我们还可以应市场和宣传的不同需求,创作不同类型的节目,宣传政策法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

    前进路上两座山:缺资金缺人才

     “回首多少县剧团,飘摇楼台风雨中。”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一位专家如此描绘眼下不少县级艺术剧团的窘境。近年来,在快餐文化和通俗艺术的冲击下,很多传统剧种面临着观众流失、市场萎缩的困境,再加上一些剧团人员老化,队伍结构不合理,市场意识不足,许多小剧团都面临生存的考验。

    缺资金、缺人才是横亘在小剧团前进道路上的两座大山。戏曲演员属于特殊人才,需要5年至7年培养期和高额的培养经费,但以现在的状况,用在稳定队伍、培养人才方面的资金很有限。缺人少钱的情况下,小剧团是不敢排演大戏的。没有大戏,就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又不利于开创市场,形成了一个怪圈。

    靠改革创新焕发活力

    虽然市场浪潮汹涌,却也有不少小剧团在其中乘风破浪,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江苏省丹阳市戏剧总团,几年来通过团企挂钩、演出冠名等方式,走进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累计演出500多场,观众达60多万人次。2009年上半年经营收入近40万元,是2005年全年收入的近两倍。

    改革创新是文艺院团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剧团无论大小,只要坚持创作优秀作品,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改革创新,就一定能焕发生机,焕发活力。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加快推进、全面展开,县级剧团体制机制改革正在由点及面,深入推进。

    内外兼修才是大智慧

    所谓内功,就是要确立品牌意识,不断创作优秀作品。首先在创作机制方面要不断创新,深挖中国传统文化富矿,创作能够打动人心的文化精品。再有,就是要培育领军人物,以名家名角的感召力拓展市场。

    小剧团光有好作品和好演员,还不够,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市场营销之类的外家拳法对小剧团同样重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剧团要生存就不能坐等市场,必须主动出击。小剧团光靠自己可能力量不够,可以与经纪公司合作,借助专业的营销力量,还可以探索制作人制等生产经营模式,开展与各部门、各行业的合作共建,不断拓展融资渠道,走政府资助、演出收入、社会融资等多种筹资方式结合的路子。

    政府在小剧团改革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小剧团在纷繁复杂的文化市场环境中,就像一朵朵娇嫩的小花,政府资金和政策上的关心和扶持,就是阳光和雨露,有了他们,小剧团的艺术之花才能开得更加鲜艳。

来源:山西省文化厅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