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溯源
“八音楼子”又称“八音会”在周口的出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周口市川汇区及周边地区。它源于宫廷音乐,后传到山西上党(长治)以南地区,在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六县(市区)广为流传,具有浓厚的古典式民族风格。民国初年由山西帮客商引入周口。起初,仅限于晋籍客商之间。于年节或闲暇之余,居家分散活动,自吹自拉,以求娱乐。后经周口民间业余文艺爱好者的热心倡导,借助于晋籍乐手的辅导学习,逐步在周口落户生根,形成班会,成为豫东周口地区的民间器乐合奏乐种之一,并日益辅展流传。“八音会”在豫东的活动,历史上以周口市为轴心,辐射面除覆盖临近各县外,远可影响及安徽界首方圆,以其演奏风格之委婉清雅、轻柔活泼取悦于人,故深受群众喜爱。周口祖神庙(现北岸仁义街)“八音会”为已知周口最早班会。有据可查的“八音会”班,有分属于祖神庙(现北岸仁义街),玉皇庙(现酒厂附近),花土地庙(原南岸油坊街北口),西大街、皮坊街、小南街等六处。其鼎盛时期当数抗日战争前,据调查,一九三七年清明节,周口市的“八音会”全部出动,一次即配合四十八架“肘阁”上阵表演,轰动四方。一九三九年春,应邀赴安徽界首献技,受到当地群众盛大欢迎,各界商会,大户人家竞相邀请演出,络绎不绝。
二、基本内容
1、乐器构成
所谓“八音”,即我国古代民族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而“八音会”是民间组织的音乐班子,借用了古代“八音”的泛指,即鼓、锣、钹、弦、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但并非确切规定或认定必须有八种乐器组成。“八音会”的乐器主要为吹奏类的唢呐、笙、口噙子、哑腔、拉弹类的高音呼胡,中音呼胡、老胡、板胡、二胡、扬琴、二弦、中阮等;打击类的老鼓、铜鼓、扁鼓、手板、锣、梆子等。
2、活动方式
“八音会”的演出活动,一是应邀为民间喜庆典仪助兴;二是每年清明节和灯节期间,随同各种民间文艺活动一起活跃群众节日生活。主要演出场地是古庙会,节日庆典、街头舞台坐场吹打,婚丧嫁娶演出等。
“八音会”的活动,往往与山西传入的“肘阁会”自行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保持有自己的独立性,又在实际上起着为“肘阁”表演伴奏助威的作用。八音与肘阁的协同演出方式是:前有“扛箱”开路,中间“八音会”有彩扎“鼓楼子”领先(所以又称“八音楼子”),肘阁断后表演。由于“扛箱”开路气势威严,八音乐声委婉动听,“肘阁”彩头新奇华丽,往往艳盖群芳,先声夺人,在品目繁多的文艺队伍中,率先迎来观众的欢呼与喝彩。
3、队列结构
“八音会”队列,“鼓楼子”领先。“鼓楼子”由五彩锦缎或彩纸装裹,上部形如彩坊,下部形如彩轿,由二人抬行。楼身后面开放,中架大小皮鼓,有司鼓一人,用鼓点指挥变换曲牌和节奏。其它诸类乐手分别紧跟,边走边奏,其声韵清雅和谐,婉转动听。加上“肘阁”的配合,相映成趣,成为民间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4、音乐形式
“八音会”的音乐形式:一是宫廷音乐;二是庙堂音乐;三是戏曲音乐;四是民间小调。其艺术特色大致有三:一是吹打并重,文武相接;二是声情并茂,演奏兼备;三是艺术容量大,地方特色强。“八音会”高亢激越,热烈火爆,慷慨悲歌,大气磅礴。
5、传统曲牌
“八音会”的演奏曲牌很多,传统曲牌有:《大十番》、《小十番》、《十样景》、《节节高》、《老花腔》、《五花寿》、《点点花》、《大观灯》、《踏青》、《四季花开》、《桂花香》、《戏牡丹》、《扑蝴蝶》、《万年花》、《大开门》等。
三、重要价值
1、民俗学价值
“八音楼子”以民间器乐为基础,是这一文化类型的典型代表,也是本民族现存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既能见到古代宫廷音乐和庙堂音乐的因素,也能见到戏曲音乐、民间音乐的影响,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八音楼子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与川汇区文化史息息相关。它全面、完整、生动地体现着这一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
2、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八音楼子”集民族音乐之大成,与民间“肘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川汇区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作。
八音楼子的唱词中既有民间歌谣,也有戏曲歌赋。前者是川汇区民间口头文学的精华,后者是历史文学的代表。
3、 川汇区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八音楼子,是用独特形式反映人民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的“百科全书”,也反映出多种文化交融的深厚内涵。他体现和传承着该区域的文化传统,具有历史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传统音乐、舞蹈、文学、说唱、戏剧等艺术发展史的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