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为了顺应时代,一直在进行革新。常大师的融合几个调系就是当年成功的革新。但是,近些年看到的一些所谓“革新”,让人感觉很乱,很不舒服。
1.玩儿“无厘头”
记得有一次在开封龙亭看到表演《杨八姐游春》,佘太君一会儿打手机,家人一会儿骑摩托。简直哗众取宠。只会让懂戏的人感到不舒服,让不懂戏的人一笑了之,增加对戏曲的鄙视。
郑州豫剧院的《锁麟囊》,丫鬟竟然说出这样的台词“看你这轿帘破破旧旧的,给那日本国旗样类”。观众此时确实被刺激到了,甚至满足了狭隘民族主义者。但是,在这样一个要打造经典的古装剧的剧中,出现这样的台词,简直贻笑大方。
2.乱改伴奏
玩儿交响乐戏曲,似乎是从京剧开始的。但是,人家至少保留了主伴奏乐器的京胡。豫剧也东施效颦,甚至放弃了胡。除了给一些不懂戏曲的记者一个可以报道的噱头,对豫剧吸引力的提高不知道有什么好处。如果嫌传统的伴奏不够磅礴大气,也不用用这种方式去哗众取宠吧。民族乐经过改革,也有大型的乐团,演奏起来照样有气势。如果真想搞,完全可以去请个民族乐团。相信演奏起戏曲,会比西方乐器更能和演员的演唱贴合吧。如果真是想改革伴奏,应当去好好研究下剧情,研究下现代乐器的特点。像《倒霉大叔的婚事》中,电子琴的使用就恰到好处。
3.话剧化
无论是豫剧还是其他剧种,在表演上都遵循着一些程式。这些程式,有舞蹈的美感。即使到了现代剧,还有许多传统戏曲的程式可以借鉴,甚至可以创造出新的程式。比如《村官李天成》中的拉车,比如《风流女人》中的骑自行车。但是,现在一些新编的豫剧,盲目话剧化。让表演变得很“通俗”,很生活。这样,无疑让戏曲丢失了很多。
4.被zhengzhi利用
现在很多剧,尤其是现代戏,很多都是zhengzhi任务。经过短暂的演出,从此销声匿迹,这是浪费,也成不了经典。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当年的《朝阳沟》也是一种zhengzhi的体现,但是其有特殊的时代背景,那是个戏曲比较主流的时期。并且《朝》的剧情设计、唱腔设计、演员的表演等,也足够经典。戴着镣铐跳舞,迎合zhengzhi有时没有办法,但是剧本身做得好一些,也许会给豫剧留下更多的东西。
5.唱词不考究不朗朗上口
古典戏曲唱词有古典美,即使是现代戏的唱词,也应有一定诗歌感、韵律感。过白,不仅不好听,有时还不朗朗上口,不易于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