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谈艺说戏
当前位置:首页>谈艺说戏
复兴上党梆子或可借鉴“一元剧场”模式"
发布时间:2021-09-27 13:49:50
来源:
编辑:

    在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决定了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对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果要真正达到文化强国的远大目标,健康、文明的传统文化必须渗透到普通老百姓的根儿上,并得到升华。

    就拿晋城的传统文化上党梆子戏剧来说,是深深扎根在上党大地上的一朵奇葩鲜花,她慷慨嘹亮奔放婉转的独特唱腔,滋润着祖祖辈辈的晋城人。但是,从本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上党梆子在晋城的文化阵地上却越来越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不是大家不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了,而是因为当时的体制形式已经不适合新市场的需求。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沉迷之后,又在经过了多年市场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的艰难涅槃之后,通过政府的扶持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上党梆子戏剧又重新开始焕发她娇艳的容颜,近年来全市不但培养出了一批批上党梆子戏剧新人,还脱颖而出了像张爱珍、吴国华、陈素琴、张保平等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戏剧名人。尤其是近几年我市的春节文化系列活动中,以赵树理名字命名的戏剧演出则占了相当的重头戏。在华丽的舞台灯光和亮丽的行头彩妆交相衬映下,上党梆子艺术真是令人为之陶醉。可是,每年也就是集中的这么短短的几天公演,可以让生活在市里的老百姓享受一下本土文化的大餐,其它时间便很难再过一把上党戏瘾了。
 
    人们对艺术的渴望也就是对生活的热爱。记得我的少年时期,晋城的整体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基本上还算不得小康,县城不大也没有高楼大厦,马路不宽也没有堵车现象。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居民每天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外,还不会落下华街广场西侧大戏院里上演的每一出戏,那时每张门票两角钱左右大家都买得起,基本上每晚都有演出,几乎场场满座,市民看得津津有味,日子过得热热闹闹。我对传统文化的喜欢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后来华街广场大戏院在城市的改造中被拆掉了,新市西街繁华路段上又建起了一座新的影剧院,可以放电影、演戏剧、歌舞晚会、明星走穴,影剧院的设计功能齐全,同时还兼做市里、城区和泽州县等政府召开大型会议的临时会场。可是,人们在这个舞台上很难再见到上党梆子的演出了,新式的文艺形式充斥了市民的精神领域,却总也不能够完全代替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念想,在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艰难的交融之后,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开始慢慢地沉静、思考、积淀,随之新一轮的宣传、继承和复兴传统文化的大潮涨了起来。

    近年来,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文化体制改革,晋城的传统戏剧已经从低谷往外走。但是,总感觉在送戏下乡取得显著效果的同时,城市里反而显得有些不足了。就像前面提到的,市里的居民每年除了能在春节正月十五左右的那段日子里饱享戏剧的魅力之外,其它的三百多天时间基本上没有机会再进剧场看戏了。即使有,也是少而又少,并且信息不畅,等想看戏的市民在这边知道了有演出的消息时,那边的戏也已经演完撤退了,结果便是一方面演出单位的经济效益提不上去,另一方面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有一次城区政协在煤海开会,我在会上碰见了区某上党梆子剧团的一位团长,她说,每天忙着在乡下演出,回市里来开一次会真不容易,得赶时间。中午散会后,她饭也顾不得好好吃,就急着大老远的赶回去参加晚上在某乡村的演出。我心里为此涌上来一阵儿感动之情。说真的,他们也真是不容易,真是辛苦,为了艺术,也可以说是为了生活,这么奔波忙碌,但他们的的确确是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实践者和传播者,由于时代潮流的涌动波澜,他们基本上放弃了城市的舞台,从曾经辉煌的城市舞台退到了乡村戏台,并在乡村戏台坚持着那一份追求艺术的理想。我想,咱们的上党梆子戏剧的舞台,如若能够重新回到城市舞台该有多好,至少实现城乡兼顾也行啊,就像我们孩童时期那会儿一样,看戏不用出城,在戏院里固定的舞台上,每天都有开锣唱戏的场面和声音那该多美啊!可是,由于现实中的种种原因,这个想法目前也许仍然只能属于一种理想与渴望,因为剧团要运营,演员要吃饭,在任何一种改革面前,谁也绕不过这道坎儿。        

    重新在城市里建设演出阵地能不能够保证剧团的效益是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刚刚召开的党中央十七届六次全会上所作出的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定,为这个问题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为文化事业的深化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之前不久的央视焦点访谈节目里,报道了陕西某秦腔剧团搞了“一元钱剧场”演出,每场演出都是场场满座,这种形式即培养和锻炼了演员,也满足了当地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保证了剧团的生存和效益。他们有专门的演出场地,每演一场,当地政府就会按市场行情给予剧团一定的财政补贴。政府对这项文化工作的投入,既传承和发展了当地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政府在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精神生活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这种转变作风,眼睛向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和认可。虽然我不赞成照搬主义,但是,我们的上党梆子也不妨在这个“一元剧场”模式里寻找可以更好的自我发展之灵感,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解决自身发展上所需的经费、场地、编排剧目、演员调度以及管理等问题,在城市里尽早重新建设一个像模像样的令市民百姓喜爱的上党梆子舞台,实现城市乡村戏剧文化一体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在上演传统剧目的同时也要编排一些上党梆子新剧目,鼓励行内创作者们去多反映当代新风尚,接近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作品,可结合古今中外世界名著中的具有传播性和影响力的故事进行改编,也可把民间的有教育意义接近百姓的新鲜故事搬上舞台,可开展文化招标活动,集思广益,向社会征集质量好的作品来排演节目,使传统的上党梆子剧目向多姿多彩转变。

    文化是创造,文化是发展,文化的发展和创造又是任重而道远的使命,健康的文化可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积极的继承和传播健康的文化可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继承和发展上党梆子,用上党梆子戏剧形式来编演新故事,一定会别有一番风味吧,爱好上党梆子的晋城老百姓在品味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看到更多的上党文化新元素,使更多的晋城人从上党梆子戏剧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传统的戏剧文化又能在改革中释放出迷人的新意,不断地在创新中赢得晋城传统戏剧的美好明天,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

    晋城赵欣2011年10月22日于紫溦堂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