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县从1970年起,举办过五期青年文艺培训班(艺校)。前三期在米山镇北风景秀丽的定林寺,后两期在城西的金峰寺,培养出一批批上党梆子新秀。
在十年浩劫时间,文艺舞台百花凋零。高平县为了培养一批戏曲新人,在1970年6月,招收了45名学生,办起了青年文艺培训班。县文教办公室的宋培德副主任担任了校长,董来法任副校长。教员是李毛孩、武凤英、杨桂娥、邵东姣、冯来生、冯福立、王四补等人。培训班真是白手起家,只有十分简陋的设备,但全体师生教学情绪很高。他们从学习歌舞、京剧开始,用歌剧的发声方法进行训练。还请晋东南文工团从事声乐的何光惠来校辅导。学生们一天三练功,还要学文化课和政治课,晚上排练到深夜,生活是相当紧张的,可是进步也较显著。1971年春,为全省在高平召开的养猪现场会试演了几个歌舞和“样板戏”选场,受到了好评。袁金叶、庞改花、贾二毛、宋建国等一些小同学,已为观众所瞩目。
1972年4月,培训班新招收了张爱珍、张庆春、许明花、师富才等第二期25名新生。又先后从天津、山东、河南等地聘请来傅凤英、张文华、赵少春等京剧、豫剧武功教员。这年秋天,培训班为来我国参观访问的越南友人招待演出,小演员的表演博得了外宾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培训班引起了省、地、县各级领导的重视。为了学习办学经验,1972年冬,,董来法带领部分师生赴省艺术学校观摩学习。返来后,制订了教学大纲,培训班转向了重点对学生进行上党梆子基础知识的讲授。增设了唱腔课,加强了文化课,把《红灯记》里的《说家史》,《红色娘子军》里的《常青指路》和《诉苦参军》,小戏《渡口》作为教学剧目反复排练。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那种口传心授的方法,教师通过讲剧本、分析人物,帮助学生体验角色,使他们能够心领神会。培训班还让学生学习普通话,把上党梆子的道白作了一些改进。由于继承了上党梆子唱腔的优良传统,适当地运用了歌剧的发声方法和道白的改进,使他们的唱腔艺术有了自己的特色。1973年春,山西省军区司令员谢振华等来高平视察工作时,看过高平青年文艺培训班的演出,十分赞赏。
通过排练教学剧目,一些具有表演才华的学生已为观众所熟知。在《常青指路》和《诉苦参军》中扮演吴清华的张爱珍,表演朴实,感情真切,唱腔委宛清新,富有浓厚的“州底派”韵味。每当她演唱“只恨无有杀贼的刀”一句时,观众总要报以热烈的掌声。1974年,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她的唱段后,在广大听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说家史》场中扮演李奶奶的袁金叶,唱腔刚中有柔,感情激烈火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扮演红色娘子军连长的庞改花,表演稳健大方,细腻传情。扮演洪常青的师富才和张庆春,前者唱腔激情奔放,表演含蓄;后者嗓音浑厚有力,朴实大方。武功训练也出现了一些新秀。如贾二毛、赵敏珍、吕卫刚等都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乐队学员不仅熟悉简谱,而且学会五线谱和作曲常识。音乐家王西林来校辅导时,对田培乐的巨琴,宋建华的琵琶,张建国的大提琴,郜元平的月琴都多次赞扬,认为很有培养前途。
1974年12月,晋东南地区举行专业剧团“普及样板戏会演”,高平青年文艺培训班应邀作了汇报演出,受到了省观摩团、地区领导和各县剧团的热情鼓励。
1975年11月,他们带着五年来的学习成果到太原向省城人民汇报演出,在红旗剧场演出近20场,场场座无虚席。山西电视台转播了演出实况。不少内行专家亲临现场热情指导。他们还和省艺校同学一起交流经验,切磋技艺,使自己眼界开阔,上进心更强。1977年年底,第一、二期学生同时毕业,被分配入县人民剧团工作。
1977年年底,高平县又在定林寺开办了第三期青年文艺培训班,招生50名,领导与教师仍是董来法等人。1981年5月毕业。这一期学生中乐队比较突出,韩保国(头把兼唢呐),申秋宝(笙)和璩书成(鼓板)都深受同行和观众赞赏。毕业后,与县人民剧团的张爱珍、张庆春、侯聪悟等组建了高平县青年上党梆子剧团。
1984年10月,高平县组建了艺术学校。校址设金峰寺。校长申小红,教师有庞改花、王建梅、李伟娥、成国才、冯福立、宋亥生、王天富、韩能民、韦春根等人。学习四年毕业后,绝大部分分配入县内两个剧团。学生陈素琴(旦)、马素芳(旦)、王淑琴(旦)、王建梅(小生)为其中佼佼者。
1989年在金峰寺招入了高平县艺术学校第五期50名学生。校长仍由申小红担任,教师大部分是上一期人员。1992年毕业时,大净李光明、小生明书霞、丑角王三铃入本市人民剧团;小旦杜建平、米霞,青衣李秀琴,须生宋庆伟、杨建广、张新民入本市上党梆子青年团;宋进义入晋城市上党戏剧院第一演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