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谈艺说戏
当前位置:首页>谈艺说戏
真正的京剧靠的是演员的手眼身步法之功力
发布时间:2021-09-27 13:49:51
来源:
编辑:

    新近,由美籍华人跨界导演担纲,舞美灯光服装多媒体等均由国际团队加盟,联手创意制作的新派京剧《霸王别姬》,在北京粉墨登场,引来戏迷们的一片哗然。这出新派《霸王别姬》,号称将戏剧从戏曲中分离出来,吸引新的观众,是以眼花缭乱的舞美灯光多媒体乃至3D与服装鲜艳的人群,将京剧自身应该拥有的角儿、唱腔,以及写意的艺术特质,挤压在舞台的边缘,乃至完全抛弃,最后竟然不伦不类地牵上老板心爱的汗血马充当乌骓马抖擞上台,和霸王告别,实在与京剧风马牛不相及。

  这出名为改革实为背弃整个京剧艺术的美学传统与叙事原则,旨向商业市场和西方趣味屈膝唱喏的哗众取宠之作,受到大多数人的质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问题是,这样打着改革的旗号实际在背叛京剧艺术常识的尝试,并不自新派《霸王别姬》始。前几年大肆宣传的新编史诗京剧《赤壁》,也是请来跨界的舞蹈导演,舞美灯光多媒体,阵容强大,制作豪华,光是铜雀台盛景,火烧赤壁壮观,草船借箭梦幻,这几处的布景装置,就足够金碧辉煌了。和今天的《霸王别姬》走的基本是一个路子。如此不惜千金买宝刀的混搭的形式和劲头,是近年来戏剧革新都要唱的前奏曲。

面对新时代,重视戏曲的变,而不是不变,新京剧《霸王别姬》的创作者这样的认知是没有错的。只是京剧这样一味另类求新改革的路子,到了应该警醒的时候了。因为依靠现代化多媒体与人海战术或汗血马实活道具支撑的舞台的热闹,靠拢的只是影视和晚会,但那已经不再是京剧了。稍微懂得京剧历史的人都知道,京剧的魅力,在于以少胜多,在于舞台上虚拟世界的营造。真正的京剧不在于实景奢华的搭制和实物的逼真出现,靠的是演员的手眼身步法之功力。绝对不会出现如今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场面:让虞姬拔剑自刎前的那一段梅派有名的剑舞,淹没在一群现代舞娘的伴舞之中,又让霸王江边和真马共舞。哪里还像传统的京剧?好的演员,好的剧目,在于能够驾驭舞台上之极简主义,哪怕素素的只有几把桌椅和一道帷幕,也能够调动起五湖风雨,万里关山,在咫尺之间创造无限天地,去格外打动观众,那才叫本事和艺术。京剧的创新是在京剧基础之上,而非表皮。正如雪花的美丽,恰恰在于自身的白一种颜色,而不在于外表涂抹的五颜六色。

  值得我们反思的,近年来舞台上以革新创新之名的这种奢靡浮华之风,更早可以上溯张艺谋导演在太庙上演的歌剧《图兰朵》,以及在体育场上演的歌剧《阿依达》,那一次请了真的骆驼登台上场。历史与民俗,宫廷和服饰,甚至骆驼和汗血马,都可以成为卖点,便不惜泼洒金钱,以图大制作。这样大把花钱开了头,本来属于极简主义的京剧岂不要和电影里的大片看齐了吗?电影大片的制作思路,对于舞台的影响与侵淫,实在应该躬身自省了。

  我以为在如今京剧(包括昆曲等其他剧种)的革新热之中,宜应保持一份清醒。艺术,从来没有进化,只有变化,但变化优劣的前提,是对传统的坚守。当年,梅兰芳也曾经试图对京剧改革,三十年演出过时装戏《邓霞姑》和《一缕麻》,以及大布景豪华版的《俊袭人》,但是,在实践中,他自己放弃了这样的剧目而再未演出过。解放以后,他改编的戏只有一出《穆桂英挂帅》,还是坚持恢复老戏装装束,从老戏《铁笼山》里学习身段。因此,对待京剧的改革,宜采取保守主义,不宜激进,更应反对如新派《霸王别姬》式的自以为是却面目皆非的冒进。

  我们应该知道,作为世界戏剧的活化石,我国昆曲、京剧这样古老的剧种,每一出能够流传至今的剧目,都是经过了几百年时间和观众的双重考验,我们要抱有敬畏之心,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什么都比古人高明。记得从事京剧表演和导演50年的老艺术家高牧坤先生,早在几年前就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京剧再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不能任意地向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动刀。”他说:“动它就要懂它。”同时他针对跨界导演现象说:“艺术是相通的,但也是专一的。不可以任意地指点江山。”(作者:肖复兴)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