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楼子”又称“八音会”, “八音”泛指鼓、锣、钹、弦、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楼子”由五彩锦缎或彩纸妆裹,上部形如彩坊,下部形如彩轿,由八人抬行。“八音楼子”于300年前从山西上党地区传入河南省周口地区,“八音会”的音乐形式包括宫廷音乐、庙堂音乐和戏曲音乐及民间小调四种。演奏起来呈现吹打并重,文武相接;声情并茂,演奏兼备;艺术容量大,地方特色强的三大艺术特色。演奏效果高亢激越,热烈火爆,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并以其委婉清雅、轻柔活泼的演奏风格取悦于人,故深受群众喜爱,辐射区域临近各县市外,远可影响及安徽界首等地方圆数百里。
周口的八音楼子,最有特色的乐器当属“革胡”了。造型酷似中国的如意,蒙着蟒蛇皮的“如意”声似大提琴,革胡是“文化大革命”时兴起的乐器。
“八音楼子”目前已被河南省文化厅定为全省民间音乐项目中最有价值、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全省40个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参加展演活动的“八音楼子”(花轿形式、长宽1.8米、高2.2米)和“扛箱”(神位、长6米)是由传承人许景岚根据传统工艺,精心制作的,川汇区文化局非遗中心及传承人遍访区内乐器演奏界人士,精心挑选的15名包括唢呐、笙、口噙子、哑腔等吹奏类,高音呼胡,中音呼胡、老胡、板胡、二胡、扬琴、二弦、中阮等拉弹类,老鼓、铜鼓、扁鼓、手板、锣、梆子等打击类乐器演奏艺人组成了“八音楼子”演奏班子,并组织挖掘整理了《大十番》、《小十番》、《十样景》、《节节高》、《老花腔》、《五花寿》、《点点花》、《大观灯》、《踏青》、《四季花开》、《桂花香》、《戏牡丹》、《扑蝴蝶》、《万年花》、《大开门》等一批即将失传的传统曲目。在采访现场,“八音楼子”演奏班为在场观众表演了《四季花开》《节节高》等四个传统曲目。演奏时扛箱开路,彩扎“鼓楼子”由八人抬起领先行走,楼身后面开放,中架大小皮鼓,司鼓以鼓点指挥变换曲牌和节奏。其它诸类乐手紧随其后,边走边奏,其声韵清雅和谐,婉转动听,令在场观众为之欢欣动容。
周口市文化局副局长杨峰,市群艺馆副馆长王成东,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显学,副部长涂健等领导与百名群众共同观看了演奏,区文化局领导还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我区文化工作者对“八音楼子”进行整理发掘过程。省文化厅领导和各大媒体记者对“八音楼子”这一失传36年而复原再现的周口独有文化瑰宝表示赞赏,并对川汇区非遗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这次的申报工作对抢救濒危的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进一步传承历史文化瑰宝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