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艺术类大中专院校的招生工作正趋于热门,但是秦腔艺术教育处于低谷不扬,各县办剧校纷纷停办,省市艺校的秦腔班也门可罗雀,由于各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以致重新蹈入跟班学艺,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些学生进入文艺团体大多不能登台演戏,失去实践教学的实际意义,低薪或无薪迫使相当一部分学员改弦易辙,这是造成当今戏曲艺术教育成活率差的根本原因,也影响了传统的戏曲文化艺术的弘扬和发展。
溯源秦腔戏曲艺术教育,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小手工业式的教育步入课堂化的学校教育,也无外五六十年的历史,三十年代易俗社首开学生部进行专业和文化课教学,使得这个剧社人才济济,百年不衰,成为秦腔戏曲艺术领域的一枝瑰丽的奇葩。
解放后中央戏校的成立,使戏曲艺术进入正规的院校教育,为京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然而秦腔自易俗社成立学生部一降至文化革命,没有正规的学校教育。一九七二年全国为了普及“革命样板戏,各县成立“少年文艺班”,以学习移植秦腔样板戏为主要内容,形成了秦腔艺术进入学校教育的皱形。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1978年在拨乱反正的历史潮流中,被禁锢了十年的传统戏曲在十亿人民八本戏的窒息文化氛围里呼之欲出,于是在戏曲人才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县办戏剧学校,教学内容分为政治思想、文化基础理论和专业教学两大块,的确这一举措为恢复传统戏曲,充实各县剧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对弘扬和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至上世纪末这种方兴未艾的秦腔戏曲的学校教育,似乎步入了始兴终亡的轨道,全省县办秦腔戏剧学校所剩无几,至90年代初除周至县戏剧学校继续开办以外,全省各县办剧校纷纷下马停办。时至今日,以秦腔戏曲为主要专业的省市艺校,“戏曲表演专业”在生源枯竭的情况下停止开办,省艺校戏曲表演专业也因生源少迫使进行复式教学。
秦腔戏曲教育的这一现象,实在另人匪夷所思,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戏曲艺术教育的质量上不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成活率”差,为什么?从各地私立的戏校来看,办学的动机无外乎两种,首先是以盈利为目的,其次是有些私人班社为自己培养演员,二者目的不能达到便产生停办关门,而一些公办剧校在教学上墨守成规,不遵循戏曲艺术教育的规律,提升办学内涵,改革教学艺术,不改革戏曲学校教育的流弊,不吸收传统戏曲教学的优点,致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缺乏舞台经验,进入剧团仍属一个半成品。
我省公办的省市县级秦腔艺术学校自一九七八年产生以来,照搬了中央戏校的教学模式,把戏曲专业课教学分国两大板块,即基本功训练和剧目成品教学,基本功训练为了适应课堂教学,又分为四个科目:把子功、毯子功、腿功、身段,剧目教学也不言而喻的分为启蒙剧目和毕业剧目,启蒙剧目则以唱念为主,自于行当的绝活技巧则放在剧目教学中进行。这样的教学成规一直沿续了30多年,至今尚无新意,这样的教学从师傅带徒弟的小手工业式的教学进入了大面积的群体教学,是戏曲艺术教育的一大进步,流水作业式的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自身潜能,擅长把子的教把子,擅长腿功的教腿功……。但死搬硬套的墨守这种成规也给戏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流弊,93年我们曾到高于我校的省市艺校学习考察过,他们的学制五年,基本功训练三年后进入剧目教学,试想这不分行当的三年基本功训练是否有点过长,结果必然造成练了用不上,需用的却没有练,使剧目教学和基本功训练严重脱节。
戏曲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就专业而言,基本功训练应该以生、丑、净、旦是各个行当应共同具备的基本轼为主要内容,解决软开度的腰腿功,把子和身段的基本程式,男角一般以大靠武生为基准,女角一般以花旦为基准,比如,丑行的“铁门槛”我们就不能要求每个男角去练这个功,把子功的“打出手”枪刀剑戟十八般兵器我们就不能要求每个女角都去练这个功。那么在这三年的基本功训练中给学生教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制定出完整科学的教学计划,寻找出一个基本的规律。
剧目教学,是戏曲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剧目教学行当明显划分,剧目教学的任务除教给学生以程式性的动作表演剧情外,还要教给学生在基本功训练中没有学过的东西,如各个行当的身段,武行的各种器械的把子,丑行的各种技巧等,不可单为排戏而排戏,不要忘记我们这是教学,当然启蒙剧目教学先解决唱念问题,再解决表演问题,在剧目教学中最后环节必需给每个学生排演一折剧目。这是秦腔戏曲教育的基本规律。
戏曲这个教学模式是目前正规的艺校所采取的基本成规,但这个成规薄弱了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实习演出,从目前情况看,各个艺校的剧目教学只停留在毕业戏达到彩排便告馨,由于缺少了实习演出这个教学实践过程使戏曲教学质量就大打折扣。
周至艺校是以戏曲为龙头专业的艺术学校,也是目前我省很有发展前景的县办艺校,办学30多年来经久不衰,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是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他们没有墨守成规吸取了传统跟班学艺的优点,以戏基本功的训练为一年基本功训练。吸取第一届二届学员成功的经验,成立实习演出团。在今天群众走向富裕的同时以农村为阵地,以庙会文化为载体,进行实习演出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目前周至艺校通过内部教学机制的改革,积极筹办七年制秦腔戏曲大专班提升学校办学内涵,吸引着省内外热爱戏曲艺术的莘莘学子前来学习。
有人说现今戏曲艺术教育步入低谷的原因是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每况愈下,行业差别造成的。这种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就从当今农村的戏曲文化市场看一般名家的三段唱段出场费1000到3000元,这还低吗?人们都能知道李爱琴、马友仙,却不一定都知道自己的县长是谁,能说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低和工资待遇低下吗?问题还出在当今戏曲艺术教育的质量问题上,目前的戏曲专业艺术学校培养的大多是半成品演员,为什么?因为学生缺少了一个学习的重要环节——实习演出,省市艺校学生,毕业剧目一排即毕业走人,县办艺校等不到毕业剧目的排练学生便过早离校低层次就业,私立剧校至学生能跑龙套,打底包就浅尝辄止,试想,这样的教育模式在过去人才奇缺的情况下,学生入团再培养的机会多,虽然学机有所延误,但终还可成才。但这种戏曲艺术教育的模式在今天,戏曲人才相对不乏的条件下,就急需要秦腔戏曲艺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校内和校外实习演出,成立自己的“小梅花”实习演出团,演我们所排的剧目,形成具有新特色的团队,培养学生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增强舞台经验,提高演艺水平,缘何不可培养一走出校门就可担挑大梁的优秀的戏曲艺术人才。成才率的提高必然产生良好的就业效应,良好的就业效应必然会导致生源的不断扩大。
随着生源的扩大,将会反映到招生质量上来,形成戏曲艺术教育的良性循环,近几年来各级各类秦腔艺术专业在生源萎缩的情况下,饥不择食,荒不择路,在招生工作中降低了门槛。需知搞艺术是需要天份的,不可单凭热爱,也要看能否干这一行,梁启超对上海职业学校学生的讲话中曾说到,从业每个人都有理想,你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去干,能干什么就指专业条件,所以招生工作如果滥招,不仅贻误孩子,而且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中途改行,上团无用,又会给戏曲艺术教育带来不良的恶性循环。所以戏曲艺术教育应根据“从小学艺”的特点,改革原来中专的招生制度,设招预科班,招收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以文化课程教学为主,兼学专业,从小培养,发现人才,选拔进入中专学习,对于不适应学习戏曲艺术的学生,仍可进入普教学习。这一改革必将使戏曲艺术教育质量和人才成活率得到大大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虽然在现阶段出现了举步维艰的状况,但以社会发展的眼光看,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强大了,人民富裕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必然出现一个繁荣阶段,就城市而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戏曲和戏曲的姊妹艺术大有市场。就农村而言,农民富裕了,各地修庙建寺,屡见不鲜,农村的庙会文化和红白喜事的庆贺祭祀形式离不开秦腔戏曲助兴,随着秦腔戏曲市场的拓开,也将会迎来秦腔戏曲艺术教育的春天,因此秦腔戏曲艺术教育工作者在目前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兴盛的大好形势下。要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改革不适合戏曲艺术教育的不合理的招生制度,与时俱进,只要锲而不舍,付出更大的艰辛与努力,一定会走出秦腔艺术教育的低谷,奔向更加辉煌的明天。(作者:苗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