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市上党戏迷协会赴央视录制节目有感
----侯自强
市上党戏迷协会在央视演出的上党梆子《雁门关》选段剧照 张付军 摄
10月31日晚,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放的《一鸣惊人》节目中,我市上党戏迷协会拿到周冠军称号,成功晋级月赛。几天来,市上党戏迷协会的不俗表现在我市戏迷朋友中激起了强烈反响。作为协会的负责人之一,8月下旬,我曾随协会到北京录制节目。节目播出之后,录制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强烈感受又一次冲击着我的心扉,特别希望与大家分享,那就是:对于我们的家乡戏上党梆子而言,只有上党的,才是全国的!
参加《一鸣惊人》录制前,我们在选择节目内容的时候,确定了一个原则:第一次登陆央视这一在全国有影响的平台,一定要把我们上党戏曲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展示给大家,这些东西最好是我们独有的。
“自报家门”环节,内容方面,我们决定介绍晋城的文化和风物,后来,市文广新局闫锦绣局长对这段唱词作了改动,使得内容更全面、唱词更顺畅、更有韵味了。形式方面,我们想到了泽州鼓书、泽州秧歌、阳城道情等,最后选用了鼓书。用我们晋城特有的曲艺形式演唱赞美自己深爱着的家乡,再合适不过了!
“粉墨登场”环节,我们首先想到了上党梆子传统名剧《雁门关》中的《探母》片段。杨家将故事是上党梆子最擅演的,但当下好多杨家戏都久已不演了。先前曾看到一个资料,上党梆子的一位名角唱这段戏时,一声叫板“娘啊”就会让台下观众泪流满面。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近年来复排了《雁门关》,剧中申云饰演《探母》一场的杨八郎,角色塑造比较成功,其中几声“娘啊”叫得人揪心的痛!由此,我们感受到了上党梆子传统名剧的魅力,对于传统油然生起一种敬畏之感,可惜的是,直到现在,好多朋友仍旧看不起上党梆子老艺人和传统剧目,看不起李金土老人的《刺宗》和《杀狗》,可见我们的无知!《探母》这段戏,不仅情节感人,而且唱腔中运用了最能体现上党梆子唱腔特点的大板,演唱起来酣畅淋漓、催人泪下,拿这个片段去参赛,是最合适不过了!
“戏外有戏”环节我们打算准备一个戏曲小品,在准备节目的时候,得到了市上党戏剧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戏曲小品《新愚公移山》构思新颖,内容取材于与晋城有关的神话故事,却又与当下人们的生活和习近平主席提倡的中国梦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是一曲当下晋城人奋发进取、追求幸福生活的赞歌。这个小品除了构思巧妙、主题积极向上之外,最让人称道的一点是戏味很浓!戏曲小品最怕搞成话剧小品加唱段的形式——在很短的时间内,要以戏曲形式来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难度太大,何况这次录节目时间要限制在八分钟之内!但经过李德胜和李秀荣两位老师的努力,戏迷们居然用戏曲的形式在八分钟之内演了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小品虽然不长,但从唱腔到念白再到表演,完全使用戏曲元素——一句话,我们的小品戏曲味很浓!
在选择和准备节目过程中,我们的考虑是比较周密的,但设想虽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得看演出之后观众的反应。录制那天,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是——短短八分钟的节目,北京观众居然对《探母》报以多次雷鸣般的掌声和此起彼伏的叫好声!现在从网上看节目视频,仍能看到台下观众看戏时兴奋的表情。
如果说观众的反响让我们兴奋不已的话,评委老师的点评则更让人心潮澎湃。在看过《探母》之后,著名主持人程成说:“上党梆子的唱腔能充分体现出北方梆子腔的酣畅淋漓,听起来荡气回肠,特别的过瘾!”他特别希望在月赛中能再次听到体现上党梆子唱腔特点的戏。赵景勃老师也指出:“上党梆子的确是极有个性,它的个性就在于唱腔非常激昂。”不仅如此,程成还对乐队鼓师的表现大家赞赏,说鼓师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听起来特来劲,还特意让孙有根老师表演了一小段。我们知道,上党梆子的打击乐家底非常丰厚,且极具剧种特色,从评委和观众的反响来看,其感染力是非常强烈的。
在看过戏曲小品《新愚公移山》之后,粤剧名家卓佩丽说,这个小品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延伸的,她很赞成。赵景勃老师则说,他建议给这个小品发创意奖,他说,戏曲不只可以演古老的故事,也能够和现实相结合,这样的内容为戏曲注入了活力,应该大力支持!两位老师各从一个侧面说出了这个小品值得肯定的地方。卓老师着眼于小品的唱腔、音乐和表演的严守传统程式、中规中矩,而赵老师则看重小品在内容上的大胆创新。把两位老师的看法综合起来看,运用最为传统的戏曲程式,居然把一个颇有创意的荒诞故事演得非常精彩,正好显示了传统戏曲表现力之强——或许这才是这个小品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观众的共鸣和评委的认可都使我们兴奋不已:我们拿出的全是传统的东西,没有进行所谓的改革,却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赏!这一现象,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如果我们盲目学别人的东西,却把自己的宝贝扔到垃圾堆里,人家会如何看我们?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还能得到人家的认可和肯定吗?
这里还想提一下的是,月赛我们仍选择了最能体现剧种特点的节目。《杀庙》的唱腔高亢激越,最能体现上党梆子的唱腔风格;另一个小品,我们最初的创意是:设计一个戏迷争着参加《一鸣惊人》节目的情节,里面揉入两句小生唱腔、一段花腔(以展示上党梆子唱腔还有委婉、柔美的另一个侧面)、一段二花脸表演(这是上党戏里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此外,二黄、罗罗腔、卷戏唱腔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插入……总之,是展示我们家底的。当然,八分钟的戏不可能容纳这么多东西,后来李德胜老师在原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选用了两句小生唱腔和一段花腔,把二花脸的“推三把”也放了进去。
以上说了这么多,是想提醒大家:不管是上党梆子的从业者还是爱好者,我们都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要敬畏传统、倍加珍视传统,保持剧种艺术特色,千万不要迷失自己,丢掉自我。
当然,我们强调重视传统的挖掘和传承,绝非排斥创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此处不再啰嗦。
最后,想用晋剧名家谢涛老师说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小文。谢涛老师说:“希望晋城市上党戏迷协会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这样对晋东南的上党梆子也是个很好的宣传。”没错,我们这次到央视录节目已经起到了宣传上党梆子的作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再接再厉,在戏迷朋友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下把步子走得更稳!
市上党戏迷协会演出的戏曲小品《新愚公移山》剧照。张付军 摄
为上党戏迷协会点赞
◇本报记者 周广学
戏迷们不是专门的演员,很少能登大雅之堂,可是他们对戏曲兴趣浓烈,谁也阻挡不了他们这个广场唱,那个小区演。他们就像是开放在路边或野地里的野花,看似开得随意,却是特别耗了心血的。就上党戏的戏迷们来说,正因为他们对传统戏曲和上党梆子深挚的爱,他们才终于为自己创造了机会,登上央视那座全国最大的舞台。
10月31日晚,我在电视屏幕前看了市上党戏迷协会在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争夺周冠军的演出,整个演出给我的感觉是:外表热烈,内有灵魂。协会获得“周冠军”的称号,是实至名归,我要特别为协会点赞!
戏迷们的演出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好的效果,我想原因有三:
一是他们继承了上党梆子的传统唱腔。
上党梆子最大的特点是高亢激昂,粗犷豪迈,在央视这面大镜子上,更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诱人的梆子腔,每每让人感觉那声音是升上高空,在空中大大地画了一个弧,然后才落下来。这个弧可是不简单啊!它的演唱难度就不说了,其中含有一种感情深厚强烈时通天彻地的古意,很难得!现在有一些人、甚至专业人士鄙视这种腔调,但大量的戏迷却喜欢;那些反感的人,要创出如此有味道的东西怕还真是不容易呢。
戏曲音乐具有程式性和民间性。上党梆子在我们晋东南能够存在400年,和我们本地的方言、群众的欣赏习惯是分不开的;再则,它的程式性表明,它早已拥有艺术家和观众共同创造相互约定的艺术符号体系,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随意按照时下流行的音乐或其他剧种的音乐来对它进行改动,许许多多的观众是不买账的。
戏迷协会选择《雁门关》这出上党梆子传统名剧,选择剧中的名段,说明了他们对传统的热爱。据老辈人讲,唱我们的梆子,须生若能唱好《雁门关》中的八郎,就是顶尖的须生把式。戏迷宋小军在短短八分钟的戏里,充分显示了自己把握这一角色的内力。
二是坚持了传统戏曲的本质。
传统戏曲的本质是写意,是程式化的表演。所谓“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春色不见花,江河无波涛。现在有很多新编新演的古装戏曲把舞台弄得太实,搭上门,弄上树,像话剧、歌剧的舞台,同时淡化了生旦净末丑的角色,没有脸谱,不要水袖,不要水发,把传统戏曲的精华去掉了好多。没有水袖的甩、掸、拨、勾、挑等丰富的表演,多少感情不能传达!没有水发的甩、扬、带、闪、盘等精彩的形态,多少愁苦无处宣泄!戏迷宋小军在演八郎时,跪在佘太君面前,听佘太君的泣诉,水发一下一下地甩动,令观众感到非常的揪心。这样的表演才是贴合传统戏曲韵律的。相反,那些盲目地把传统戏曲的元素去掉的新创剧目,程式化的表演遭遇黑洞,戏曲的妙处失去大半,它们简直就是对我们传统戏曲的诋毁呢!
这次戏迷们选择的新编戏曲小品《新愚公移山》,对当下的戏曲创作有启迪意义。它正是有现代元素的传统戏曲,其编剧和演出水平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原先没看演出时,单听名字,“新愚公移山”,以为这样的本子会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没想到短短的八分钟,特别富有张力,富有诗性和戏味。内涵是现代的,形式则完全是传统的。人物仅仅五个,却包含了生旦净三种角色,使舞台分外活跃、酣畅。这出小戏告诉我们,其实创新是件自然而然的事,那就是在坚持传统戏曲本质的基础上,演出新的思想和内容。
第三,不用我说大家都能想到,戏迷们深刻领会了剧情和角色,因而表演时能够挖出深处的东西。当然,这也和他们对传统戏分外熟悉有关。他们是用了心在唱,用了长期练就的功夫在演,他们的演出是从血液中流出来的,正如我在前面说的,有灵魂!
行文至此,意犹未尽。上党戏迷协会是来自民间的,它那自低处放射出的光芒,尤其令人感动。对他们在央视的整个表现,不妨借用《新愚公移山》剧中嫦娥的一句很现代的台词来加强我的表达:“好感染好给力好震撼好拉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