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三传(约1068—1085年),北宋泽州艺人。古代韵律宫调的发明者,堪称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师。在其早年的艺术生涯和成名后一直活跃在泽州县大阳镇。他在实践中将唐、宋以来的大曲、词调、绕令以及当时北方民间流行的乐曲和上党曲调搜集起来,按其声律高低,归纳成不同的宫调,演唱起来变化无穷,丰富多彩。其创造的宫调对当时的大曲演唱形式是一个突破性发展,不仅在当时北方的学艺界有很高的声誉,而县在京都汴梁及宫廷演出也极负盛名,他对元代杂剧的兴起和中国曲艺及戏剧的繁荣,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生活在北宋(960-1127)中期的讲唱艺人孔三传首创了一种以唱为主的讲唱艺术,叫诸宫调。 诸宫调在演唱时,不再限于一支曲子,也不再限于一个宫调了。它是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来选择、连缀不同的宫调、曲子。宫调曲子的更替,依循着故事起伏的脉络,以故事为音乐的命脉,用音乐渲梁故事。这样,诸宫调就成为以故事为重心的文学——音乐组合体。可以说,这是讲唱艺术的高级形态,它把故事与音乐相结合的整体性带给了戏剧。
晋城是孔三传的故土,就是晋城的这绵绵群山哺育和滋养了他。他对戏剧的贡献却不是偶然之举,绝对不是历史的心血来潮之作。可以说山西晋东南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个未了的神话,从女祸补天,夸夫追日之时起,就从未间断过深厚的文化内涵。山西晋东南位于黄河之北,太行山一翼,南为中原,北为少数民族。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各民族聚居之地。对戏剧最直接的影响是金元南下,比起汉民族来,少数民族历来能歌善舞,恰封人主大行仁政,国泰民安。盛世必兴娱乐休闲,好有声色之辈。特别元灭金后的八十年间,因废除了开科取士制度,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文人与民间艺人一起成立了书会组织。孔三传就是最先开拓的杰出代表。所以说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产生了戏剧艺术,山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能形成这样的艺术也势在必然,大环境如此,诸宫调孔三传能奈几何。
诸宫调毕竟不同于戏剧,最主要的区别是诸宫调以第三人称为手法,而戏剧是第一人称。所以诸宫调并未流传开来,这未尝不是一种遗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未形成体系,虽然产生于民间,却并不能在民间获得大范围的推广,艺术要靠上层建筑认同和推动,正如同规则形成规律一样,一种新鲜事物只有掌握其规律,才便于人认识和掌握,才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大概孔三传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从山西走出去到了北京,靠士大夫和有闲阶级来认同和传播,为我们留下了这一宝贵财富。二是戏剧产生自诸宫调,任何一种艺术萌芽之初都会经受考验,或者变化,有时甚至变得似是而非,完全两样,这些也都是情理之中。忽然间对戏剧的式微命运惑然开朗,有什么必要为它担心呢,电视艺术不正是人体艺术、舞台艺术、摄像化妆技艺的结合么。网络艺术也不正是电视艺术的接续,以更为自由和开阔的视野摆在你我的面前,供我们自由选择么。
孔三转,不只是位说唱艺人,更是一位文人,智者,术士和谋略家,古代韵律宫调的发明者,堪称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师、中国戏剧之父。 他创造的宫调对当时的大曲演唱形式是一个突破性发展,不仅在当时北方的学艺界有很高的声誉,而县在京都汴梁及宫廷演出也极负盛名,他对元代杂剧的兴起和中国曲艺及戏剧的繁荣,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