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永年西调随笔
作为一名晋城的戏迷,我非常荣幸,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氛围太好了:有一个敢想、敢干、勇于进取的上党戏迷协会好会长张付军;还有一个思想解放、率直、有魄力的市上党梆子剧团好团长张保平。
早先,只是耳闻永年西调是上党梆子流传过去的,偶尔在网上看过一段西调视频,感觉它和上党梆子太相像了,非常渴望能亲耳聆听那魂牵梦绕般的永年西调,同时也非常想了解西调目前的生存状况。于是,网络成了媒介,永年戏迷韩振寿于2010年8月和张保平团长、张付军会长在长治的一次谋面,促成了今天2011年5月4日的永年之行。
一路无语,难掩激动的心情,车一下高速,永年戏迷韩振寿和永年县文化局王副局长,文化馆徐馆长,著名西调表演艺术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海臣老师就在路口迎接,我们一行5人下榻到永年政府宾馆。
当晚,75岁高龄的张海臣老师要亲自登台演出郝同生老师生前代表剧目《潘杨讼》。晚饭后,在众人的陪同下,我们一路西行到了目的地。一下车,乡音扑面而来,“四六”“大板”几乎和上党梆子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没有上党梆子的高亢激昂,没有扬腔,这就是上党梆子嫡系剧种——河北永年西调。《调寇》一折,张海臣老师在幕后一开口,一鸣惊人,张保平团长率先鼓掌、喝彩。张海臣老师出场一亮相,宝刀不老,嗓音宏亮,扮相英俊潇洒,台步稳健,掌声四起。张老师在台上简直就是郝同生老师再现,张保平团长看得认真,眼睛都湿润了,我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热泪盈眶。相隔千里之外的河北竟有如此高水平的艺术家,而且表演的是上党梆子嫡系剧种,流淌着的是上党梆子的血液,无限感慨。当寇准在南清宫见八王千岁,胆战心惊连跪三跪时,演出到了高潮,张保平团长高声喝彩,台下的观众沸腾了,尖叫声、叫好声此起彼伏。尤其寇准和千岁在对唱时,观众在台下和着唱,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戏曲艺术的魅力可见一斑。演出结束,剧团告知观众,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团长张保平就在现场,观众都不想走了。提着凳子离场的观众又返回现场,准备欣赏张保平团长的上党梆子。一段“寇准谢过君恩情”惊现舞台,掌声雷动,观众又一次沸腾了。随后,二位张老师联袂清唱了《调寇》中寇准和八王的一段对唱,唱完后,观众仍不走。无奈,永年戏迷韩振寿等人把晋城戏迷马莉推上舞台,清唱了一段上党梆子《见皇姑》和《藏舟》,演唱结束,观众仍旧依依不舍。见此景,文化馆徐馆长上台打了圆场才得以解围。
上党梆子和西调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当年,张海臣老师是西调剧团团长,曾拜老一辈艺术家温喜云为师,还得到郝同生老师的亲传,郝同生老师是张海臣的师叔。曾经带领西调剧团到长治专一团“走亲戚”,得到了薛万青、吴婉芝、高玉林、王桂兰、马正瑞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无私帮助。两个剧种经常互派演员交流、学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在全国戏曲不景气的环境下,西调越发日渐式微,在此祝愿西调东山再起,再续当年辉煌。
第二天上午,在文化馆徐馆长等人陪同下,我们游览了广平府古城、赵氏太极拳旧址弘济桥等古迹。中午,文化局郭局长在政府宾馆设宴招待了我们,席间和张保平团长达成共识,大力保护西调,绝不让其失传。张保平团长邀请西调组建剧团在晋城参加下一届“凤鸣春晓”交流演出。郭局长也表示,今年一定让张保平团长率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到永年慰问演出。(文:张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