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访谈采风
当前位置:首页>访谈采风
访西调泰斗张海臣(上)
发布时间:2013-08-02 09:21:11
来源:本站
编辑:张付军

       2013年7月16日和17日,我们用两天时间,到河北永年采访了西调泰斗张海臣老师,终于完成了一桩心愿。

      【缘起】

       张海臣老师是西调艺术的长青树,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西调艺术的领军人物,他基本功扎实,表演技艺精湛,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如今虽已77岁高龄,他老人家却仍活跃在舞台上,为西调艺术的传承默默做着自己的贡献。

       跟张海臣老师接触过两次,他为人真诚、谦和,没有一点架子,在看过张老的戏之后,对这位可敬的老人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虽已年近八旬,但在舞台上,他动作干净利落、眼神顾盼传情,所扮演的角色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之后,一想起张老师,我脑子里马上会浮现出一个词——“德艺双馨”!

       然而,如今,西调艺术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没有实力雄厚的专业演出团体,缺乏后继人才,更谈不上剧目建设;作为知名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老师也没有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和关怀……想起这些现状,作为戏迷,真的有点赛心!那么,好吧,我们就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代表网站对老人进行一次采访,保存点视频资料吧!——这就是我们决定做这件事的最初动机。

       【采访】

       7月16日下午,在永年铭州公园,顶着毒日头,我们的采访开始了。那天下午,张老师从七岁从艺说起,谈了小时学习成绩优异不愿唱戏、决定学戏之后如何刻苦学习提高表演技艺等事,一直说到文化大革命演现代戏的经历。采访过程总体上比较顺利,但由于我不太熟悉永年方言,张老师听我说山西味儿的普通话也比较吃力,我们的交流不是太顺畅。于是,为了防止遗失一些有价值的细节,我临时改了主意,尽量少插话,让他老人家从头到尾细细道来。于是,在采访过程中,我基本上是一个倾听者的角色。

       17日上午,在永年县城云江饭店的房间里,我们的采访继续进行,老人从1978年“老戏开放”聊起,说到他当团长时的“倒霉”,说到八十年代初期剧团生存困难到山西演出得到上党地区“专一团”的无私帮助,说到多年来虽然不停传授技艺却不接受徒弟拜师的原因,也说到西调近年来存在的一些问题,一直到他总结的表演六字要诀:“精气神、稳准狠”。采访要结束了,张老师郑重地说,“我想最后再说两句”,然后,他面对镜头,真诚地向山西上党地区的戏曲艺术家们问好,表示感谢……

       在采访过程中,有一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西调恢复演传统戏的时候,全凭张老等三个老艺人指导排演,西调才接续上了根脉。当时,人们都感慨说,西调能获得新生,全靠张海臣这一“老树根”。如今西调又到了一个命运转折的关键时期,希望张老能为西调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再立新功。

       【现状

       这次去永年,除了采访,我们一直在聊天儿,和张老师聊,和西调艺术研究院的李院长、徐书记聊,聊西调,也聊生活琐事。当然,聊来聊去,核心话题仍是西调的现状和振兴。从我们得到的种种信息表明,西调要振兴,西调艺术研究院要正常运转,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政府财政的长期支持、剧团艺术水平的提高、人才的挖掘和使用等等。

       如果说从人们口中得知的信息让人忧心的话,16日晚的一场西调演出则让我们设身处地地了解了西调生存所面临的艰难处境。

       目前,在永年,平常只有规模很小的的西调民营剧团在演出,除此之外,西调剧团的演员们为了挣钱,经常参加“化整为零”的搭班演出,演出场地多是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当街搭的小台子。这样的台子穿了戏服唱整本戏是困难的,多是演员演唱唱段或几个人合作演一段折子戏。16日晚,张海臣老师就参加了一个这样的演出。我们去的时候,看到当街搭着一个灵棚,不远处的街上搭了两个小台子,两个台子相距不远。唱豫剧的台子前只有寥寥数人,而唱西调的台子前观众却很多。那晚,张老师唱了两个很长的段子,其中一段中,他“一赶三”,唱三个角色。虽然是小台子,张老师唱得比正式化妆演出还认真,他全身心投入,不管是唱腔、眼神和动作都是那么一丝不苟!西调跟上党梆子一样,唱腔高亢激越、厚重而沧桑。看到77岁高龄的张老在这“办白事”的小台子上演出,听着铿锵的乐曲中他那慷慨悲凉的演唱,心中不禁涌起一种苦涩而又悲凉的感觉——古老的西调艺术沦落至此,作为戏迷,好寒心啊!

       张海臣老师是一位性格开朗、乐观的老人,但每当谈起西调的现状时,作为一个从艺整整七十年的老艺术家,他脸上却总会掠过一丝他人不易觉察的悲凉。是啊,看到为之奉献终身的西调艺术面临如此严峻的局面,叫他怎能不为之忧心忡忡呢?!

       【琐事】

       在永年的短短两天时间里,闲聊间也得知了张老师家中的一些情况。张老师有六个儿子,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不过,张老师如今已经77岁,家里还有95岁的老母亲。他和老伴儿,再加上老母亲,靠他一个人的收入过活,日子过得并不宽裕。我想,张老师经常参加一些小型的演出,也是为了贴补家用吧。好在张老师身体很硬朗。先前,我一直以为他的头发是染过的——七十七岁的老人怎么会有满头乌发呢!——后来才知道,张老师压根儿就没有染过发!如今,他老人家每天仍然坚持锻炼身体。在回山西之前,应我们的要求,77岁的老人又为我们表演了他的绝技——双手不握车把骑自行车。回到山西后,在论坛看到了张老师骑车的照片,看到他意气风发的样子,感慨不已,既惊叹他,身体硬朗、功夫高超,又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在晚年能有这么棒的身体,就是最大的福气!

       在写这篇小文的过程中,张老师那和蔼可亲的形象仍时时浮现在我眼前,尤其是他待人的真诚和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正月初五,我们赴河北参加西调戏迷聚会。席间,张老师非得亲自给我和另一个从山西去的戏迷斟酒,我们急忙阻止,但他不管不顾,硬是每人给我们倒了一大杯——那可是喝茶水的大杯子,而不是酒盅啊!

       【期盼】

       本次采访,张老师的真诚令我们深为感动,但同时,西调的生存现状仍旧让人担忧。不过,不管怎么说,艺术研究院的成立毕竟迈出了西调艺术振兴的第一步,尽管前方仍就困难重重,但我们坚信,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有了政府的重视、有了演员们的努力、有了戏迷朋友们的热情支持,西调一定会走出当下的低谷,迎来新的辉煌!同时,我们特别希望有关方面给张海臣老师以应有的尊重,为他提供传授技艺的平台,让这一有着旺盛生命力的“老树根”为永年西调的再次振兴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希望那些在表演艺术上比较成熟的中青年演员们能够得到重视,拥有自己施展才华和实现抱负的平台,希望所有的西调从业者紧紧团结起来,为西调艺术的振兴而努力!(侯自强)

       又:虽然张老师身体很硬朗,但毕竟已经77岁高龄,作为戏迷,真心地希望张老减少演出次数,保重身体,养精蓄锐,把主要精力放在为艺术研究院排戏和带徒弟方面!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