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头幼儿园“京剧进课堂”纪事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在端头幼儿园的戏曲特教室里,不时传来一阵阵脆亮的唱腔,唱的是新编京剧《新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前不久,记者在这里观摩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京剧课”。
记者了解到,端头幼儿园早在六年前就把京剧搬进了幼儿园课堂,使戏曲艺术教育渗透到每日的保教生活中,让幼儿园的音乐课本教材和京剧艺术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自编自导了不少孩子可学可唱可演的唱段,如《我爱端头幼儿园》,少儿京剧《杨门女将》,还有地方戏婺剧《三请梨花》、《买水》越剧《送凤冠》、《打金枝》、黄梅戏《女附马》、婺剧《穆桂英》等并多次获奖。孩子们经常在大型文艺晚会中“露脸”。六年的戏曲浸润,“端头京剧娃”在永康已是很有名气。今天,记者就来一探究竟。
学过京剧的孩子大不一样
戏曲特教里,20多名五六岁的小孩子,一个个杏眼圆睁,挺胸抬头,有板有眼地学唱着京剧选段;一招,一式,都充满了京剧韵味。
在教室的另一边,记者看到墙面上写着名言:生旦净末,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工夫不简单;西皮二黄,韵味浓,唱念做打见真功。戏曲专业老师正在辅导几名女孩子走台步,“嗒、嗒、嗒、嗒……”伴随着辅导老师嘴里发出的急促节奏声,学生们绕着教室用脚跟走起了圆场碎步。
“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学过京剧的孩子与没学的有很大区别。”老师边辅导学生边对记者说,“京剧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细腻丰富,可以促进幼儿情感发展,京剧武功刚劲有力,能对幼儿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京剧脸谱色彩丰富,线条多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学过京剧的孩子精气神都不一样,出操时与别的孩子站在一起,男孩子们个个显得气宇轩昂,英俊挺拔;女孩子则个个亭亭玉立、气质高雅,让人看了特别舒服。”
唱与学两相长
“京剧进课堂”活动逐渐推开,还衍生出了新的成效。端头幼儿园在日常教学中探索,从画脸谱、识乐器开始,让孩子们逐步了解传统艺术样式,让孩子们多感官参与,多看、多听、多欣赏,每日抽几分钟走一走台步,画一画脸谱,演一演“净、旦、丑、末”,让孩子人人参与,个个体验,感悟国粹京剧艺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神韵,老师们从入门阶段易学易唱出发,找到《音乐教学》与戏曲教学相结合的切入点。自编自导京剧《岳母刺字》等,激起小朋友们极大的兴趣。董琪、陈甜乐、潘彤等本园小朋友还多次被邀参加社区“水上舞台”巡回演出,既培养了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孩子们的综合表演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孩子表演心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得到一致好评!
孩子高兴了,学校活跃了,家长满意了,社会认可了,传统文化普及了……这一切,无不印证了端头“京剧进课堂”教育举措带来的累累硕果。
“有领导的重视、有专家的精心指导、有我们的不断努力,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孩子和家长爱上京剧。我们坚信,‘京剧进课堂’活动一定能够长期健康地发展。”园长裴安革接受采访时说:对幼儿进行京剧启蒙教育,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珍贵国粹和文化遗产,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同时可以让孩子们的审美品味、艺术修养得以提升。要普及好京剧进课堂,一是要注重“传” “创”并举。还要注重“学”“乐”并重。必须寓教于乐,使内容、节目、人物、表演形式、舞台效果等充满趣味性,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让孩子们在乐中学、学中乐。让戏曲艺术真正意义上走进校园,走进孩子们心中!
记者感言:
看看端头幼儿园是如何普及京剧的,再听听这里的孩子讲述他们从一无所知到迷上京剧的感受,可知“京剧进课堂”活动确实为孩子们了解京剧、学唱京剧搭建了一个平台。去年开始,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可以说振兴京剧已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事业,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它。
来源:中国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