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之畔的李家湾,京韵咿呀之声时能耳闻。在这里,从事中小学戏曲教育的小梅花艺术学校,已经走过了10年历程。
18日,“小梅花”的孩子们将在省京剧院京韵大舞台为母校庆生。日前,记者带着好奇来此探访。
虽然不是专业艺校,但提起京剧,“小梅花”的老师们都挺自豪:“我们这里的孩子,个个开口就能唱‘奶奶,您听我说’(京剧《红灯记》中经典唱段)。”老师们介绍,每年从“小梅花”初中毕业的学生,一半以上都受过专业的京剧训练。不少孩子就是在这里接触、认识,并逐渐爱上京剧的。
每年一届的全国少儿戏曲最高赛事小梅花大赛上,学校总能载誉而归,6年前,10岁少年张曦还曾拿到大赛最高奖“金花状元奖”,填补了省内空白;第二届CCTV戏迷票友大赛上,学生李佩青曾摘得金奖,荣获“观众最喜爱的票友”称号……国内外的很多大型活动中,“小梅花”的孩子们与京剧名家同台表演,备受关注。
梅香扑鼻香,但修成绝非易事。“小梅花”入校时未设门槛,很多孩子刚开始都不知京剧为何物。为了让京剧代有传人,老师只要发现一棵“好苗”,就去反复说服家长。而今在省艺校攻青衣的李佩青,就是校长余品芸当年看中后,接到家中管吃管住,手把手教出来的。
“小梅花”的7位京剧老师,多数是退休的专业演员。相对于全校130多名学生,这个数字看似庞大,但仍不够,想把所有行当配齐都难。在副校长马蓓看来,办学条件差,硬件不“硬”,是她的另一块心病,“很多道具都是自己做的,比如《红灯记》里的大红灯笼,就是老师们亲手扎的。”
说起来难掩心酸,但马蓓并不认为这和戏曲普遍遇冷有关,“即便是作为艺术特长生,我们的孩子走出校门,都很受欢迎。”
来源:中国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