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精彩了,从初八到现在,每天晚上我都早早来影剧院等着看精彩好戏,场场不拉。而今年我市展演的这些新戏,更是让我大饱眼福,今年这年过的才真叫做‘有戏’呢。”昨天晚上,刚看完上党二黄戏《玉堂春》,坐在戏院里久久不愿离去的张香兰对记者说道。
演员谢幕后戏迷眼中仍含着泪花
昨晚,市影剧院上演的是由城区鸣凤剧团带来的上党二黄戏《玉堂春》。《玉堂春》讲述的是名妓苏三(玉堂春)的故事。主人公苏三的扮演者由曾在第一届“凤鸣春晓赵树理戏剧奖”获得“优秀表演奖”的赵改香扮演,她将苏三这位风尘女子,为爱坚守,被奸人所害的无助与坚持并最终收获爱情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再加上其字正腔圆、浑厚优美的唱腔,让现场的戏迷们都不禁为其所感染。戏迷们既为苏三被奸人所害而获得的不平等待遇而感到气氛,又为她经过重重磨难最终与心爱的人在一起而感动。直到演员谢幕后,现场不少的戏迷眼中仍含着湿润的泪花,热烈的掌声回荡在戏院里,久久未能散去。
如果大年三十演放弃春晚也要看
据了解,从正月初八到昨天晚上,赵树理优秀剧目展已连续奉献给凤城戏迷四台精彩好戏,让戏迷过足了戏瘾。
戏剧演员们的卖力表演,也博得了戏迷们的热情回应。昨晚7点,距离演出时间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很多戏迷就已经早早来到影剧院门口等待入场。8点,演出正式开始,能容纳1200余人的影剧院内座无虚席,有的戏曲爱好者觉得在后排座位上看不过瘾,听不过瘾,都纷纷起来站在影剧院前排的过道、两侧欣赏表演。演员的一次精彩亮相,一句完美唱腔都能引来戏迷们的热烈鼓掌。演员在上面唱一句,戏迷们在下面摇头晃脑跟着学一句,这些大多由中老年人组成的戏迷队伍,看戏的热情丝毫不逊色于90后小青年对偶像的崇拜。61岁的张香兰对记者说,她是去年才喜欢看戏的,尽管我国有黄梅戏、豫剧、京剧等等不同的剧中,但是她最喜欢的还是咱们传统的上党梆子,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如果大年三十这里也能有一场戏,宁愿放弃春晚也要看咱这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戏。这几天她专门拿着孩子买给的她摄像手机将每一场戏都拍了下来,虽然一晚上两个小时下来,胳膊累得生疼,但她乐此不疲。为此,她已经存满了两张内存卡。她说有了这些记录,都能让她回味一整年的了。
展演已经成了我市的一个文化品牌
市文广新局艺术科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自市民知道今年我市将继续举办凤鸣春晓——赵树理优秀作品展演以来,年前就有不少戏迷爱好者开始向他们打听具体的剧目以及演出时间。现在,凤鸣春晓——赵树理优秀作品展演已经成了我市的一个文化品牌,市民们过年期间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展演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爱上了我市的上党戏,尤其是近两年来,老年戏迷“一统江湖”的时代已经远去,现在戏迷的年龄结构跨度越来越大,不但吸引到了一批铁杆的的中年戏迷,也让很多的年轻人爱上了上党戏。(记者 李健)
由阳城县人民剧团选送的京剧《三进士》剧照。据晋城在线
上党梆子《程婴救孤》剧照。 高云 摄
剧评
《程婴救孤》演绎慷慨悲歌 山西省上党戏剧院 张会芳
忽如一夜春风来,锦绣梨园又花开。2月10日晚,晋城影剧院内梆鼓激昂、热闹非凡,在上党梆子《程婴救孤》千古悲怆的故事和荡气回肠的唱腔中,第六届凤鸣春晓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揭开绚烂的大幕。
上党梆子《程婴救孤》描述了一曲惊天动地感人至深的慷慨悲歌。程婴一诺千金、舍生取义的旷世义举,可谓震古烁今,体现了中国人对情与义的完美诠释。即使在商品经济下的今天,其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悲凉的音乐声中,拉开了春秋晋国的一幕,晋国忠臣赵盾一家三百多口被奸臣屠岸贾所害,可怜的赵氏孤儿刚刚降临到这个世界就要承受残酷的封建制度所带来的伤害,生命并不是属于自己的,生杀大权掌管在一人之手。“天下人悲苦,尽在我心头,犹如秋夜雨,一点一声愁”,其母开场的一段唱词为本剧渲染出了无尽的悲凉色彩。
程婴,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一介草泽医生,他为了救孤承受了一切:救孤之险、失子之痛、丧妻之悲、育孤之艰、被唾骂的屈辱、被误解的痛苦…… 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很快“入”了戏,他们随“程婴”的苦而苦,随“程婴”的悲而悲,很快被主演宋军亮出神入化,淋漓尽致的表演所震撼:“赴死”一场中,程婴忍常人所不能忍,面对挚友和亲子惨死贼手的惨状,“不能挡、不敢救、不能躲、不敢吭,泪往肚里流想哭不敢哭出声”,这段表达丧友丧子之痛的唱腔如火山爆发,如江河咆哮,悲怆凄凉,如泣如诉,把一种深悲巨痛演绎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在大雪纷飞的严冬里,须发皆白、佝偻身躯的程婴,在“老程婴,坏良心,他是一个不义人。行出卖,贪赏金,老天有眼断子孙。”的儿歌声中,蹒跚地挪动着步履,令观者无不感慨;特别是在“屈打”这场戏中,承受了十六年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磨难与炼狱,程婴最终完成救孤抚孤之重托,却不料仍然被当作背信弃义、出卖孤儿的小人受到无情毒打,诸多苦楚与伤痛像长江大河一样倾泻而下,“无情棍打得我皮开肉绽”这段演唱时而慷慨高亢、时而悲凉凄婉,细微时处理得清柔幽淡,悲愤处能令人撕心裂肺、震人心魄,唱到“为救孤我忍辱含诟十六年”时,他反复吟唱:“十六年哪,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三百六十天哪!……”高亢激越,低回悠长,质朴的唱词,无华的旋律,宣叙与咏叹融于一体,人物的幽愤和委屈鲜活地跃然于舞台之上,上党梆子声腔的醇厚之美也随之弥散开来。无论是表达自己的冤屈,还是演绎抚养孤儿的艰难,一切的酸甜苦辣都融汇在那一段唱词之中,字字带泪,声声泣血,句句都如钻心割肉一般,唱到了观众的心里,每每都会让观众为之动容、为之震撼、为之泣然泪下。
上党梆子《程婴救孤》是一出艺术水平较高的好戏。剧情一波三折、唱段声声泣血、表演悲壮热烈。无论是放走程婴慷慨自刎的韩厥将军,或是“笑看沧桑兮如浮云”不求善终的老者公孙杵臼、还是受尽酷刑绝不卖主求荣的丫头彩凤在剧中都刻画的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将他们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刚正坚忍的力量塑造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人在台上走,情在戏中生。观众们看进戏、溶入情。戏散了,他们久久不肯离去,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是艺术,是人生;是感动,是回味;是对人物命运的慨叹,是对真善美的启迪……
来源:晋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