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谈艺说戏
当前位置:首页>谈艺说戏
从《两地家书》看张爱珍的表演艺术
发布时间:2021-09-27 13:49:43
来源:
编辑:

从《两地家书》看张爱珍的表演艺术
                       ----魏广麟

    《两地家书》写的是西汉才女卓文君与其夫司马相如婚后的一段爱情危机。卓文君孤守家中,日夜思盼夫君佳音,却不料盼来的是司马相如在京城长安身居高官,另觅新欢的消息。全剧通过两地书信来往,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再现主题思想。卓文君是位才女,是中国古代女性中的一代风流,其性格特征为高雅、内在、有涵养、不落俗,塑造这种角色困难较多。爱珍在这出戏中,一改旧面目,在导演的指导下,从人物内在感情的体验等方面下功夫,表演有很大突破。爱珍能塑造好卓文君这个人物,关键在于把握住了四个字,即“内在”、“脱俗”,而之所以能表演得“内在、脱俗”,又是很好地处理一厂两对矛盾:外形的体现与内心情感体验的矛盾,感情的调动和感情的控制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在塑造人物中是至关重要的。
    卓文君第一次出场亮相,是躺在一张长榻上似睡非睡,似梦非梦,舞台气氛宁静、安谧。爱珍在表演时,注意了身段的舒展和似睡非睡时,内在心态的感情把握,很好地处理了“外形的体现与内心的体验”这对矛盾,使人们从安谧中感受到了。一种心绪的烦燥,静中见动,梦中藏忧,感染力很强。
    卓文君第二次出场,是站在高处手拿一根细细的棍子,轻挑头上玉兰花,充分表现了一个深闺才女那种心有干般愁情、万般思绪,外表显得悠闲自然、超凡脱俗的内心世界。卓文君第三次出场,心潮激荡,内心全部的爱憎极为强烈地集中在两只手上,急躁又愤懑地拨动着绿绮琴,弹出一段情绪烦乱的不和谐音符,这同时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写照,是一种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感情的渲泄。挑玉兰花时,身姿婀娜,表情悠闲,但却不是简单的乐观和解脱;抚动琴弦,急急弹拨,又实实是内心郁闷的真实吐露。由于“外形”与“内心”的矛盾处理好了,人物的思想就表现出来了,人物的性格也鲜明了,人物形象自然丰满,有血、有肉了。艺术的特殊功能是以情动人,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演员的表演不动情,观众不会共鸣。但演员调动感情又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剧情发展变化的节奏,要表演的准确而有分寸,必须对感情进行控制。对感情不加控制,让其无限奔放,势必会脱离创造角色的轨道,把戏演砸。张爱珍在《两地家书》中较好的把握住了这一点,角色演的很有分寸,符合艺术真实。如:当卓文君盼尽长夜盼白昼,盼把夫君书信收,而又突然收到夫君的来信时,心情激动万分,不能自己。她手捧书简紧紧握在胸口,生怕谁人抢走似的双手颤抖,双目含情。许久许久沉浸在一种百感交集的幸福之中。这一情感动作,集中体现在手拿竹简的双手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上。同样,当卓文君问明司马相如在长安已纳妾另欢时,感情急转直下,一下变“呆”,变“傻”,面对竹书简,双目怒视,双手颤抖,愤怒至极。再如“断弦绝琴(情)”这一动作,有力度,但却是一种压抑和坦然。爱珍在处理以上这些动作时,极细腻地注意了把握情感表现的分寸,她不是让卓文君接到信后,随意激动,哭、笑、叫、闹、流下“幸福的热泪”,或兴高采烈,或一蹶不振,而是死死压住感情的潮水,在演唱完一大段唱(内心独白)后,见好就收。这样,人物的感情表现的恰到好处,人物的形象也很真实感人,人物的性恪、气质与卓文君完全吻合。梅兰芳先生曾说过“演员深入角色,演得逼真,是应该的,但是万不可忘记是在演戏。否则,真哭、真笑控制不住自己,便会把戏演砸了。”
    看罢张爱珍在《两地家书》中的表演,我以为其表演艺术在日臻完善和成熟,这对张爱珍来说,不能不是一个质的飞跃。身段的轻盈舒展,做功的细腻逼真,脸部表情的变化多样,感情把握的颇具分寸,是张爱珍近几年表演艺术最见成效的几个方面。艺无止境,愿爱珍在表演艺术上多方面的丰富自己,在拓宽表演道路上,再下苦功夫,再攀新高峰。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