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参加协会的文化沙龙,深感遗憾。通过音频,逐一拜听了专家学者的高见,深表认同。其中,学者南关庄主(听录音记下的,可能有误)的发言,在下实难苟同。协会讨论时,南关庄主的讲话立论不足,结论骇人。
同样是上党梆子的历史证据,我们看到的是她曾经拥有的辉煌和未来发展的兴旺,而庄主的结论却是消亡是历史的必然。不免让人感觉其考虑欠周。更让那些把毕身经历投身梆子戏发展的业内人士感到愤慨,郭孝明老师的愤慨陈词就证明这一点。
诚然,南关庄主说的是一句实话。就像算命先生给人算命说:你这个人一定会死。但这确实也是一句废话,一句不中听不入流的话。一个新生事物有生必有灭,但是谈一个艺术、一种文化,我认为绝对不可能,至少象上党梆子,一百年之后仍然会存在,并且可能会有一个新的辉煌时期。
这个辉煌时期是适应改革大局、适应群众需求、适应演员发展、适应文化繁荣的时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文化复兴之路必是其中一条辉煌大道,文化复兴之路上,梆子戏必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习重温上党梆子的发展历史,就是要寻根溯源、继往开来、面向未来、奋发前行。其实梆子戏的发展史是一部地方文化发展史。纵观戏曲发展,无不是时代呼唤艺术出现,文化人竭力推波助澜,名伶全力推陈出新、乡民大力推广传唱,才形成的文化繁荣、梨园盛世。三者缺一不可。特别是文化人,也可以说是文人、搞戏曲创作的人。
但是现在,搞戏曲创作的人确实少了。原因很简单,在高考大棒的指挥下,学校教育少了传统文化课,少了历史地理文化课,数理化重要,文史哲靠边站,使得现代青年学生总体人文素养低了。而且,新形势下电视、电影、话剧、舞台剧、歌曲、小品、相声等等文化门类多种多样,都比戏曲编剧好干、来钱快、效益好。这样一个最需要继承传统、最需要有文化底气、最需要联想丰富、妙笔生花,最需要音律、诗词、历史、舞美兼备的戏曲编剧就少之又少,难之又难了。这就是戏曲很难推出新作力作,在群众中引起轰动、众口传唱、盛演不衰的主要原因。演员表演、资金等都在其次。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对戏曲的人文关怀,我们呼唤关汉卿,我们呼唤李渔,我们呼唤赵树理(观看现代戏《赵树理》,家乡剧团等赵回家继续编上党梆子时,眼泪止不住盈眶而出)。不过现在,我们的担心已经不必要了。随着民族的复兴,随着文化的繁荣,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一代代新的文化人、“山药蛋”,有历史负重、文彩精华的编剧必会产生,戏曲的春天也必将到来。
在这里我特别想说,张保平老师、郭孝明老师不愧为戏曲科班出身,不愧为梆子戏的台柱子,他们也承载着上党戏的未来,希望他们不光在舞台上留下众多的人物形象、戏曲唱腔;他们也有能力而且肯定能写出、导出适应时代、适应大众的戏曲精品。同时像他们这样的一批演员、专家是我们戏曲发展的希望(还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戏曲新秀)。我期待。
上党梆子新的辉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maf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