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谈艺说戏
当前位置:首页>谈艺说戏
萦绕在古庙上空的梆声
发布时间:2021-09-27 13:49:44
来源:
编辑:

萦绕在古庙上空的梆声
2009-02-16 12:19
——读《曾经的优雅和辉煌》

    这本有关上党梆子与古戏楼的书是晋东南人写的。也只有热爱家乡的人才能走进上党人心灵深处那块绿州,虽然已经满目荒芜。
    作者杨平用了两年时间把上党梆子的形成、发展梳理了一遍,走访了众多的老艺人,新台柱,努力挖掘着他们残存的记忆,端详着每座老庙山门后的戏楼,筛滤着蛛网后浮现的有关戏曲的木雕石纹。
    三山(太行、太岳、中条)相夹的上党盆地是戏曲产生的天然温床。自以唐朝二十三岁的纨绔子弟李隆基到任,潞州府衙的后花园丝竹声顿起,宋太宗杯酒释兵权,教导部下:“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遍野的元代古戏楼让你对当年的盛况有足够的畅想,明朝的皇帝给上党送来了只会享福的藩王。李自成绞碎沈王府清梦,使数百名专业戏子散落田野。
    上党梆子终于奠定了它“大戏”的地位。因为较秧歌、罗戏、卷戏等小戏种而言,带有明显宫廷气势的梆子剧场面宏大,唱腔高昂,一部幸存的《迎神赛社礼节传薄四十曲宫调》展现了当年的辉煌。
    上党梆子的鼎盛出现在清朝康乾时期。富裕的潞泽商人除修建深宅大院,就是维缮庙宇,豢养戏班。民国时期晋城县剧团到省城公演有了正式名字叫“上党宫调”,1958年百花齐放正名“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的唱腔是集昆曲、梆子腔、罗戏、卷戏、皮黄为一体,习惯称“昆梆罗卷黄”。虽然“昆”排在首位,但经数百年太行山风涤荡,逐远了细腻的阴柔,突显了梆声豪壮阳刚。
    作者对上党梆子的戏剧脸谱,道具服饰,行板唱腔做了大篇幅的介绍,对上党戏班,梆子经典剧目做了系统回顾。浓墨重彩描述了古戏楼之多彩风姿,娓娓道来讲述了艺人学艺,从艺执着的遥遥心路。
   “在一个隐藏与深山的小村落里,全村老少全集聚在古庙里,老者坐在看台上,男人站着或席地而坐在戏戏台前,挽着发髻的妇女和搽着胭脂的姑娘坐在看楼上聚精会神地欣赏着舞台上一招一式的演出。她们为舞台上的忠良遭陷害而惋惜,他们则为恶贯满盈的坏人遭到惩罚而扬眉吐气……村外的河水欢畅地流,山里清风悄悄地吹,村里的狗儿欢快地来去。
    不论是在繁华的古城,还是在韵味悠长的村落,到处弥漫的是闲适、宁静、安详和优雅——抹去许多色彩的古戏楼为我们追溯到的这一切默默地做着印证。”
    这就是晋东南,这就是上党梆,这就是隐现于乡间田野的古戏楼。
 
                                                ----转引自“晋东南记忆”博客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