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谈艺说戏
当前位置:首页>谈艺说戏
赵树理与上党梆子
发布时间:2021-09-27 13:49:44
来源:
编辑:

赵树理与上党梆子
----田澍中

    赵树理有句名言,概括了他的命运:“生于《万象楼》,死于《十里店》。”意思是说,他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是以这两个上党梆子剧本为始终的。细想真有点寒心!作家一生酷爱的地方戏剧上党梆子,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再一想,为心中崇高的理想而献身,不就是一种壮丽的凤凰涅槃嘛!
    作家的青少年时代,农村是文化的沙漠,除了一年少有的几次听书、看戏外,再没有任何文化生活了。这对于一个少怀壮志,酷爱读书,却因性格倔强,不受大同学污辱而退学的 11 岁少年来说,是何等的饥渴!当小农民的日子是无聊的,他和小伙伴们玩耍时,当一个小伙伴提出:“咱唱戏吧?”他立即响应,撕开童音未退的嗓子,在山沟野圪梁上吼开了梆子戏。因他生长在上党梆子流行的沁水东乡,有一个酷爱看戏的爸爸,儿时就骑在爸爸的脖子上看戏,也因聪慧过人,记忆力特强,记下了几段梆子戏,就天作大幕地作戏台,和小伙伴们唱开了。多年后,他的老同学史纪言追忆道:“赵树理同志很喜欢看戏,他说过,十五里远的邻村演戏,他也去看。”我思忖,作家为什么喜欢上党梆子?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这个剧种高亢激越的唱腔和音乐,暗合了作家倔强的个性和蓬勃向上的人生精神,只有上党梆子的铜鼓铁板惊天动地,方能激起他豪迈的斗志。终其一生,尽管腥风血雨,命运多舛,他从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也许是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上党梆子的熏陶。
    栗守田、张仁义在《赵树理同志与上党戏》一文中,采访到作家青少年时代酷爱上党梆子的几个动人的故事,最是我难忘的是这个故事:
    尉迟村七十多岁的老农吕培信,在十多岁时的一个春天,在自己的“窑背上”谷子地锄小苗,忽听见塄上有人唱“干梆戏”,虽然嗓音不大优美,可是吼得还怪响呢。同时,有个人念着“工尺谱”给他伴奏。吕培信知道,上边是双全老汉的地,准是他父子俩休息时候高兴呢。本来这也没啥看的,可是,他还是爬上去了——哟!真是。在一棵柿树下,赵树理“推”着“三把”,唱着“随父帅镇边关淄川罗成”的台词;他父亲双全老汉靠柿树坐着,歪着脑袋,拍着大腿,“工六五,上五六”地哼着,真有意思。
    的确真有意思 。我在赵树理的小说《刘二和与王继圣》、《盘龙峪》中,也看到了类似的情节。可以说,地方戏剧和曲艺等民间艺术,给了他为文之初的艺术的营养,影响了他的创作思想,使他一生致力于大众文学,攀上了继“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又一个文学高峰,成为世界文坛有影响的作家。
    他不仅喜欢上党梆子,也学会了上党梆子。他八岁上会打上党戏的梆子,十五岁上学会了梆子戏的鼓板。一有机会就和乡亲们或演员们吹拉弹唱一曲。只有在这个特定的艺术氛围中,他才觉得生活是美好的、自己是充实的、梆子戏是世界上最好的剧种。
    后来,他敏锐地感觉到,在上党梆子舞台上,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没有他心中的当代的英雄,也没有他酷爱的农民主体形象,更没有让他追求的大众文化完全占领这块阵地。这可不是小事!利用上党戏这个太行山区农民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塑造新型的农民形象,唤醒农民的觉悟,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多么重要的事啊!于是,他躬身实践自己认准了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和大众化艺术风格,开始了上党戏剧本的创作,在成名作《小二黑结婚》之前,写出他第一个剧本《万象楼》。那是 1942年,他在太行区党委宣传部工作时,以黎城县一个真实的案件为素材创作的,主题是反对迷信。这个戏在晋东南各地上演,对反对迷信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被誉为“夺取封建迷信阵地的一个大战役”。继而又创作了历史剧《邺宫图》和《两个世界》。 1964年,他写出了现代剧《十里店》,并搬上了舞台。这里不评价赵树理戏剧的思想和艺术得失,历史早有定论。着重表达的思想是,谁给古老的上党戏注入了现实主义的活力?谁把当代农民的形象搬上了舞台?谁开了上党梆子现代剧的先河?我不敢肯定第一个是不是赵树理,但《万象楼》的创作和演出,取得的巨大的宣传效应,是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这是不争的事实。
    赵树理在剧本创作中,仍然坚持一贯的现实主义思想和大众化艺术风格,一改上党古装剧唱词和对话高雅艰涩、农民难懂的书卷气,用农民的口语,表达农民的思想。请看《万象楼》中这段唱词:
    六十年花甲子眼看一转,
    身旁边并无有后辈儿男。
    因此我每日里修身行善,
    修一个来世报胜似眼前。
    ·····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就是赵树理立志把文学从“文坛”解放到“地摊”、在舞台上的伟大实践。这个实践对当时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农民来说,有谁不敢到“文字”的亲切和易懂呢?这个实践也改革和发展了上党梆子的表现内容和形式,拓展了这个剧种的路子。
    后来,他又写了上党梆子《焦裕禄》,可惜刚写了三场,文革开始,他被逼放下了手中为农民而写的笔。
    赵树理对剧本创作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现在我国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劳动太忙,一本一本地看小说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写成剧本,让剧团在农村公演,老老少少都能看,这有多好!”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