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上党梆子老生唱腔的继承与创新
----马正瑞
一个戏曲演员,其演唱风格的形成,往往要受到自身嗓音条件的局限。同时,也正是由于每个演员嗓音条件的不同,才形成了诸多风格各异,绚丽多彩的唱腔艺术流派。当然,唱腔艺术流派与每个演员的审美情趣,艺术见解乃至学
识高深不无关系。然嗓音条件确是最基本的因素。
我师承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郭金顺,在他的亲切教诲和熏陶下,我曾对郭派唱腔进行过精心研究与探讨。郭老师嗓音条件极佳、宽厚、明亮,唱腔刚劲有力,高亢委婉。听他的演唱,高音犹如惊雷乍响,气贯长虹,低音恰似涓涓流
水,婉转缠绵。行腔自如、韵味醇正,使人听来淋漓酣畅美不胜收。观众无不为他那天赋的嗓音与动人的唱腔而倾倒。
俗话说:唱腔是画,嗓音是颜色。我由于长时间疲与演出,过度劳累。在青年期未过就“倒嗓”了。从此,便失去了嗓子的高音。这对一个上党梆子男演员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莫大的缺陷与遗憾。上党梆子男生唱腔音区特别宽,由
低音3到高音5,高低要跨越十七个音阶,而且激情时所常用的甩腔常在l至5之间,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个难题。我虽然师承郭金顺老师,但完全照老师的唱法,怎样也是行不通的。于是我感到前途茫茫,无限怅惘……。
郭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及时劝慰、指导。他对我说:“孩子,你嗓音不高,可还浑厚,你还能唱。但必须闯老生腔体的新路!”
“闯老生腔体新路!”这句话给我指明了艺术上的前景。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这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上不倦地探索,前进。虽未有很大建树,却也尝到了闯新路的甘苦。
我的老师郭金顺主攻须生,也演过不少老生角色。在《两狼山》中演唱的一段慢四六板“夜沉沉冷森森初更时分”,低回婉转,浑厚悲怆,为上党梆子老生唱腔的精典唱段,我从中吸收了不少营养,运用于实践中,但演出效果并不
明显。唱来唱去,自己总感到很压郁,有劲用不上。而且许多地方与剧中人物的情感也不太符合。高音唱不上去,中低音又发挥不出应有的情绪,我又陷入了苦恼之中。在那专业音乐唱腔设计人员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五、六十年代,我
犹如瞎子摸路,在一条不知通往何处的道路上,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漫长的日日夜夜。
七十年代末与八十年代初,对我来说,在艺术上是一个飞跃发展的阶段。先后在我团专业音乐唱腔设计人员马天云、吴宝明两同志的密切配合下,我亲身参与实践了创造上党梆子以整唱体制,各板式,各种唱法的老生唱腔定型试验
与改革,经过几年的反复探索与实践,我终于突破了难关。开始,我的演唱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继而能够博得观众的满堂喝彩,并逐步形成了自己以中低音区行腔为主,浑厚、苍劲的演唱特色,他们根据我的嗓音特点为我设计唱腔
,并采用转调,降调等手法,向低音区增强,发挥自己浑厚力度优势,为我组织和设计独特的唱腔高潮。
在此期间,我又虚心向著名上党梆子花脸演员赵德俊老师学习花脸唱腔,将花脸唱腔揉入老生唱腔之中,并借鉴京剧麒派唱腔的演唱方法,注意、气口等技巧,使我的唱腔力度更强。
在现代戏《八一风暴》杜师长入党的唱段中,唱腔设计者为我创出了旋律起伏跌岩,感情激越奔放的腔谱。我在演唱时也较准确地调整了力度支撑点。寻求到了新的暴发力,整个唱腔粗犷朴实,又细腻感人。在《骏马岭》一剧中,
我扮演老支部。当唱到“清明节给我作祭典,奠供美酒化纸钱,单等那骏马三号夺高产,你、你、你……你把种在我的坟前”几句大板时,我不采用上党梆子传统的假声(小嗓)唱法,而是以本嗓在中音区循环运腔,然后有机地转入低音
大甩腔,韵味醇厚,感人肺腑,情、怨、爱、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每到这时,观众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
时值八十年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传统的老腔老调与演唱方法,将不能够满足广大观众欣赏上党梆子唱腔艺术的欲望。人们要求我们戏曲工作者在继承优秀传统演唱艺术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创新,创作出适
应时代要太,艺术风格不同的唱腔艺术流派。这将是关系到戏曲是否能够吸引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一个大问题。
多年的艺术实践,我有这样一个体会:那种单靠演员自己创腔的时代已成为戏曲的历史,由演员与戏曲音乐工作者共同来完成创腔任务,繁荣戏曲声腔艺术,乃成为今天戏曲音乐唱腔改革的主流(当然演员是非常重要的体现者)在我
的唱腔中就溶汇了专业戏曲音乐工作者的大量心血。同时,我个人的例子证明,嗓音条件有限的演员,照样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员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