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谈艺说戏
当前位置:首页>谈艺说戏
扎根吕梁山的梨园“黑马”
发布时间:2021-09-27 13:49:48
来源:
编辑:

吕梁市青年晋剧院跨越发展之路

    民间有句话:“出道早不如走的好”。吕梁市青年晋剧院的院龄仅有五年,在业界明显属于后来者,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后来居上,发展的步子快,业绩突出。

    2006年,组团第一年,率团进京,领衔主演梁桂星摘取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

    2007年,成功移植大型历史剧《廉吏于成龙》,填补了山西有于成龙名人而无于成龙名戏的空白。

    2008年,推出大型校园音乐剧《青春跑道》,举办了戏曲进校园巡演活动。

    2009年,戏曲音乐数字化切割法研制成功荣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科技创新特殊贡献奖”、“吕梁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引起业内关注。

    2010年,再次组成创作组编创近代戏《杏花酒翁》(原名《酒香翁》),成为国内首部反映汾酒题材的剧作。

    吕梁市青年晋剧院能取得如此成果,并不偶然,让我们细细品咂成功者的成功故事。

卓越团队:一鸣惊人摘得梅花满园香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2006年1月新组建的吕梁市青年晋剧院成立之初就大胆地瞄上了中国戏剧表演的最高奖——梅花奖。他们的底气来源于领衔主演梁桂星荣誉等身,早前已经夺取中国戏剧“红梅大奖”、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2002年年终总擂主。主要演职人员以年轻人为主体,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发展弹性好。

    目标既定,吕梁市青年晋剧院集聚所有力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冲刺。先是自创剧目,这是申报“梅花奖”的“硬杠杠”。吕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靳佩荣担纲主创,融母爱亲情主题和安全生产主题于一体的《红兜肚》出炉。并约请省市内外行家反复讨论,经过数易其稿,最终成型,进入排演。

    刚刚组团,要靠演出维持运转,要靠演出创牌子,本已够忙碌了,《红兜肚》排演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能见缝插针。没有办公地点,更没有排练场地。新组建的院领导班子带着队伍,在吕梁市区周围的村庄四处求借场地,寻求理解和支持。经过五个月的紧张而又精心的排练,国庆之时《红兜肚》在吕梁影剧院正式上演。

    随后就是,紧张的进京夺“梅花奖”的准备工作。组团第一年进军梅花奖,这在梅花奖的评选中是独一无二的,除此之外,新建团没有一点家底,资金十分紧张,单独这两样就难逾越。

    一鼓作气,志在必得。在默默无闻中,《红兜肚》晋京演出。在激烈的竞争演出中,《红兜肚》如刚出水的芙蓉,让人耳目一新。表演中亮点频现,高潮迭起,评委给予高度评价。主演梁桂星凭着沉稳大气,真切动人的表演,音色甜润、字正腔圆的演唱最终蟾宫折桂,夺取了中国戏剧表演的最高奖——梅花奖,填补了吕梁市直院团多年来无“梅”空白。

    一花绽放耀人眼,百花齐放更壮观。2007年,《红兜肚》又相继荣获山西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刘玉萍、吕天佐、张长耀、张晓明等演职人员分别获得山西省第十一届“杏花奖”表演奖、导演奖、音乐奖、舞美奖。

    载誉归来,《红兜肚》没有像诸多参赛剧目一样束之高阁,而是深入乡村演出,继续征求观众意见,不断修改、不断提高。2010年7月底《红肚兜》再次进京,参加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评奖演出,荣获11个奖项。其中,梁桂星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表演大奖”;吕梁市青年晋剧院“戏曲音乐数字化切割法”研制组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 科技创新特殊贡献奖”。在全国文艺界引起很大反响。近日,该院院长王承评应邀两次参加全国戏曲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言,传播交流近年来剧院发展经验。

创新团队:二度移植艺术创新天地宽

    戏剧行当不是暴利行业,但绝对是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院长王承评在剧团潜心工作了20余年深谙这个行当的酸甜苦辣。在晋剧界打造一支有竞争力、有影响力、有长效力的团队是他的夙愿所在。

    凭着多年对晋剧演艺业发展路径的把握,他对自编自演的新创剧目、同一剧种的复制剧目、跨越剧种的移植剧目,这三者的利弊关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新创剧目投资大,耗时长,成功率低;同一剧种的晋剧范围复制剧目,难度固然小,但重复率高,社会效益自然很难提高。而移植剧目与前两者相比优势极为明显,选的可以说都是精品,排演投资弹性也比较大,且成功率高。与此同时,移植剧目给当地演艺市场能够带来新鲜血液,对于推动艺术的发展很有裨益。因此新组建的演艺单位走移植精品剧目的路子是可行的、有效的、必要的。

    移植剧目取决于眼光、底气和实力,一时的冲动只能使事倍功半。剧目浩如烟海,可移植的很多。但只有既有社会效应,又有市场效应的,适时适用的,才是最好的。在晋剧业界有个缺憾,那就是享誉全国的山西籍大名人于成龙,以几个剧种的版本传唱,尤以上海京剧院的《廉吏于成龙》影响最为深远。吕梁市青年晋剧院认为,移植上海京剧院的《廉吏于成龙》使晋剧圆梦于成龙,对于晋剧界和社会而言意义很大。一者,于成龙是吕梁人,用家乡剧种唱家乡人物可以进一步拉近观众的感情;二者,当前反腐倡廉成为社会焦点,“天下廉吏第一”无疑是极好的宣传教材,也是群众广为欢迎的剧目;三者,高位嫁接,高调移植,对于晋剧艺术是无言的推动,对于新建演艺体而言是极好的大练兵机会。2007年,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的重视下,在上海京剧院的大力支持下,吕梁市青年晋剧院成功移植了京剧《廉吏于成龙》。

    吕梁市青年晋剧院的第二个移植剧目是苏州滑稽剧团的校园音乐剧《青春跑道》。2007年冬天,吕梁市青年晋剧院主要演员梁桂星参加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仪式时,观看了苏州市滑稽剧团演出的《青春跑道》。该剧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表演生动传神。吕梁市青年晋剧院细细思量,分析到直接教育青少年的晋剧剧目尚是空白,决心移植回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8年,吕梁市青年晋剧院移植了滑稽剧《青春跑道》并举行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戏曲进校园巡演活动。

    能取得移植权很重要,能排好更为重要。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对于移植剧目的排演理念是:忠于原作,但必须体现晋剧本身的特点,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入创新元素。上海京剧院的《廉吏于成龙》是戏剧界泰斗尚长荣的代表作,经过深入研讨,晋剧版的《廉吏于成龙》突出了唱词,淡化了念白,同时,大胆研制使用了戏曲音乐数字化伴奏演出,为演出添彩增色。《青春跑道》的移植同样是并不轻松,创作编排突破了陈旧的模式,道白运用普通话,唱腔运用现代歌舞曲调,使晋剧题材中注入了新的现代元素。整部戏剧浓缩了话剧、歌剧、戏剧、滑稽剧的各种特点,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展演。这两部移植剧采取的排演方式是,在演出途中挤出时间排练,然后都进行了封闭式排演,并在小范围内试演,请行家里手和各界人士提问题,谈感受,在水到渠成之时,方才正式登台上演。

    创造性地使用数字化伴奏带是吕梁市青年晋剧院的一大创新。院长王承评带领本院创作室研究、试验戏剧使用数字化伴奏带演出,深受观众欢迎,引起业内瞩目,《山西戏剧》多次介绍了吕梁市青年晋剧院用数字化伴奏带伴奏演出的成功探索,为戏剧音乐改革做出了很大贡献。

    深入基层、服务人民,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据不完全统计,两部移植剧目,共为基层群众演出300多场,观众达100余万人次。

敬业团队:发扬吕梁精神演绎艺术人生

    吕梁因为一部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而为外界称道,吕梁人引以自豪的是其中表现出来不畏艰难、不屈不挠,争取胜利,敢于胜利的吕梁精神。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在建院之初就号召全体演职员发扬吕梁精神,打造吕梁品牌,用团队的敬业精神确立剧团在业界的地位和品位。

    记得有一次,在离石上安村演出,演完已是下午五点,还要赶往400公里外的朔州去演出,大家顾不得吃饭,更顾不上休息,就急匆匆地坐上了去朔州的包车。那段时期正是全省堵车最为严重的时期。一路上货车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车时堵时停。一路上还不停地下雨,道路本来就拥挤堵塞,加上下雨更是把行路人折腾的难堪。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到达目的地,人们在车上整整坐了12个小时。全团人水米未进,只是简简单单地喝了几口水,就地吃了几口干粮,就要上台演出,当地观众一再劝阻,因为人们看到演职人员实在是太疲惫了。全团人感谢了群众的好意,按部就班开始进入了工作状态。当场的观众带着感动一次次为演出鼓掌喝彩。

    作为剧院院长王承评付出的努力最多,可以说是甘苦自知。先是举债组团,后是带队进京汇报演出。他每时每刻都在为剧团争取发展机会,从争取资金支持到争取政策支持,从剧目排演到每场演出,他都是时时在意、处处留心。在他的努力争取下,剧团实现了跨越发展。他注重队伍建设。一是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派人到中国戏剧学院进修学习,同时,采取和省戏校联办的办法,将年轻演职人员纳入边学习边实践的教程中;二是院团的性质从组建时的自收自支转变为财政定补,他们精研艺术、艰苦奋斗,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绩。

    奇迹属于强者,奇迹属于追求卓越的团队。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在付出中创造出了事业的奇迹,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业界“黑马”。

    把工作当事业来做,事业常绿常新。吕梁市青年晋剧人把人生的价值放置在创业的天平上,走出了风采,走出了亮丽。笔者相信,更加美好的收获在等候着他们,因为他们舍得付出。

来源:山西省文化厅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