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谈艺说戏
当前位置:首页>谈艺说戏
《上党梆子》梨园情
发布时间:2021-09-27 13:49:49
来源:
编辑:

  年轻时看惯了家乡的戏剧,到老也改不了这个习惯。客居他乡40载,始终对家乡戏剧情有独钟。只可惜听了一辈子的家乡戏,始终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其美,而又不知其美在哪里。前不久,栗守田老先生给我寄来一套他主编的《上党梆子》一书,使我喜出望外。

  阅读《上党梆子》,使我倍感亲切。因为它是由家乡人写家乡戏的事,语言朴实流畅,史实丰富可信,图文并茂,生动鲜活,洋溢着浓郁的上党风情和文化气息。它是上党梨园的一座丰碑,光彩照人。

  其一,此书理出了上党梆子的发展脉络。作为山西地方戏剧四大梆子之一的上党梆子,发源于泽州,流传于晋东南,清代中期,官家称其为“土戏”,观众称其为“大戏”,上世纪30年代中期被称为“上党宫调”,50年代后期被山西省政府正式命名为“上党梆子”。它萌芽于明末清初,发育壮大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鼎盛于清咸丰年间至上世纪抗日战争开始。鼎盛时期不仅在上党戏坛一统天下,而且远播山东、河北。山东菏泽地区的枣梆,河北永年的西调与之保持着直接的亲缘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上党梆子虽有过大起大落,也不乏有《三关排晏》、《斩花堂》、《初定中原》、《赵树理》等好戏连连。

  其二,书中音乐唱腔谱例,既保存了资料又引导了观众欣赏。戏剧音乐唱腔解决的是好听的问题,表演风格解决的是好看的问题。作为集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的戏剧艺术,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同等重要,但人们往往对唱腔更为看重,因为一个剧种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音乐唱腔上。《上党梆子》一书能把音乐唱腔、名家名段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不仅能使上党梆子流传永久,更重要的是引导观众的欣赏方向,知道上党梆子音乐唱腔是什么,美在哪里,怎样欣赏。

  其三,为诸多名人班社立传,不仅宣传了他们的艺术成就,而且为后人学艺树立了楷模。《上党梆子》一书把“机构”和“传记”分别作为专编记述,所记机构和人物达200余项。鸣凤班、“十万班”的老艺人,年代久远,不敢妄评。就笔者所知道、且看过他们表演的段二淼、郭金顺、郝同生、吴婉芝、郝聘之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以及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张志明等年轻一代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他们的成功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他们共同构成的新时期梨园群芳谱,丰富了上党文化。

  其四,编录了诸多剧目,为戏迷欣赏上党梆子提供了线索。剧本是戏剧的灵魂,古往今来,凡演出团体无不重视剧本创作。《上党梆子》一书所录新老剧目556部,虽然不是剧本集成,但它有剧情简介,读之一目,便可知全剧之梗概。笔者现存一部《武安平调剧本集》。设想,若能出版一部上党梆子的剧本集那该多好。

  其五,汇集了大量戏剧文物资料,为上党梆子研究提供了诸多实证。在笔者的记忆中,晋东南地区村村有庙,社社有戏,这并非虚妄之说,春报秋祈,年节庆贺,哪个村子不演戏,哪个村子没戏台?《上党梆子》一书记述了颇多戏剧文物古迹和上千条明末以来舞台题壁等文物资料,相信它会对上党戏剧发挥巨大作用。(作者:李树林)

来源:邯郸日报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