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西新闻网8月8日)
转型跨越需要精神动力,再造一个新山西需要时代楷模,建设文化强省需要精品力作——
上党梆子现代戏《西沟女儿》,是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的压轴大戏。这部以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申纪兰真实事迹创作演出的山西地方戏赢得观众、专家一致好评。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说,这台戏编得好、演得好。山西的这个县剧团不简单!特别是创作演出现代戏方面,给全国的剧团做出了榜样。
【剧本】
编剧要为人民写戏,为时代立言。申纪兰事迹搬上舞台,破解了艺术的难题。
她第一次提出,男女同工同酬,为妇女争取和男子一样的地位与尊严,提议写入《宪法》。她连任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仅此一人。抱着“搞好生产,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望,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申纪兰带领西沟的乡亲们艰苦奋斗,坚定不移跟党走,她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深深感染和打动了亿万人民。今天把她的名字“申纪兰”三个字嵌入百度词条百度一下,会看到万余条相关内容。可是申纪兰事迹,数十年间在戏剧舞台是个空白,成为一道不易破解的难题。
“不是不想写,而是太想写,又太难写了。”国家一级编剧张宝祥说,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省许多作家、编剧就将申纪兰事迹列入创作计划,盯着这个题材的人很多。1973年,张宝祥从武乡县剧团正式调入晋东南地区创作组,专职剧本写作,申纪兰事迹常见诸报端。他开始酝酿、构思将申纪兰事迹写成上党梆子现代戏。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思想大解放、文艺创作十分活跃,不断有剧团找上门来,希望他把申纪兰事迹搬上舞台。张宝祥接连5次去了西沟,依然感到题材棘手。难点有三:申纪兰人生跨度大,经历纷繁,取舍难度大,如果用一人一事的传统写法,剧情集中了,人物却显得单薄;故事讲不精彩,很难以引起观众共鸣;这是一个塑造时代楷模,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正剧,要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教育性的高度统一,实在太难了。
2009年,我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创作重点剧目启动,张宝祥再赴西沟采风。看到西沟的巨变,看到乡亲们还是那样爱戴申纪兰,聆听申纪兰眼含着泪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申纪兰。张宝祥萌生强烈的创作冲动,他仔细阅读了作家刘重阳撰写的申纪兰传记《见证共和国》,书中序言:“像西沟这样的村不写,写什么村;像申纪兰这样的人不写,写什么人。”更令他心绪难平。这年,张宝祥酝酿了近40年的上党梆子现代戏《西沟女儿》终于出炉,很快搬上舞台。省文化厅厅长张明亮长长松了一口气,说,纪兰大姐的事迹立于舞台,破解了舞台艺术的一道难题。
【故事】
人物传记的戏剧形式,8幕故事,每一幕都是申纪兰人生的关节点、闪光点。
中国戏剧杂志主编的庚续华说,《西沟女儿》尝试用人物传记的戏剧形式讲故事,情节别致,线索清晰,浑然一体,是一种大胆的突破。全剧8幕故事,每一幕都是申纪兰人生的关节点、闪光点。全剧没有响亮口号,没有长篇说教,有着金子般品德的申纪兰可敬、可亲、可学。
序幕:1952年,纪兰带领西沟姐妹走出家门,和村里男劳力一起参加劳动,争取男女同工同酬。这是申纪兰辉煌人生的起点,劳模生涯的开端。
第二幕:1954年,金、木、水、火、土,西沟什么都不足,纪兰出席世界妇女大会回来,和乡亲们绿化荒山。
第三幕:1973年,纪兰和顺达哥受到毛主席接见,成为西沟的骄傲。省委一纸调令,纪兰以农民身份当选省妇联主任(正厅级)。她不转户口、不要级别、不领工资,不配专车。10年过去了,这个职务她也要辞掉。
第四幕:1985年,西沟办硅铁厂需要贷款,贷款又需要抵押山林,万亩松柏是乡亲们的命根,为致富建铁厂,又怕厂子办砸,还不了贷款,几经矛盾,纪兰毅然挺起胸膛,紧跟改革大潮。
第五幕:1989年,纪兰开会回来,买来全家期盼多年的电视机,婆婆的眼睛却看不见了,纪兰悔恨万分,多少次她把家里积攒起来买电视机的钱,周济了乡亲们。婆婆深明大义支持纪兰,丈夫从不理解到理解。夫妻情、婆媳情、母子情,纪兰不乏柔情。
第六幕:1996年,丈夫张海良患癌症住院,忆往昔,诉衷肠,夫妻情深,依依不舍。
第七幕:2011年,纪兰揣着保护母亲河得来的两万多元奖金回村,准备盖房。这时候,村里打深井的钻机坏了,纪兰果断拿出自己的奖金为村里打井。
尾声:2008年,西沟村打出了600米深井,结束了缺水的历史,村办企业陆续投产,西沟村成为全县首富村。80岁的纪兰从北京开会回来,她是全国唯一一至十一届的人大代表,乡亲们为她祝贺,她说:“党给的我太多了,我为党做得太少了,我该说个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申纪兰呐!”
【人物】
透过真诚、质朴、纯净的眼神,陈素琴感到一步步走进纪兰的精神世界。
该剧由我省著名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陈素琴领衔主演。陈素琴是我省“梅花奖”获奖演员中年龄最小的演员,被誉为“太行山上一枝花”。
陈素琴说,饰演申纪兰对她很有挑战性。为什么?因为你要演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模范人物,她几乎家喻户晓,她经典的语言广为传诵。人物舞台年龄跨度大,从20岁演到80岁,要让观众认可舞台上的申纪兰,就是生活中的申纪兰,演员不仅形似,更要神似。为了使人物神形兼备,陈素琴多次去西沟,听乡亲讲申纪兰的故事。村里无儿无女的老羊工病逝,纪兰出钱为老人办丧事,出殡那天大雪纷飞,她走在最前头。乡亲们点点滴滴的回忆,让陈素琴感动、震撼。申纪兰对陈素琴说:“我是一个农民,你想想在中国,哪朝哪代哪个党派这样关心过一个农民。透过真诚、质朴、纯净的眼神,陈素琴感到自己的灵魂在净化、升华,一步步走进纪兰的精神世界。
剧中多次出现的一句台词:“劳模、劳模,不劳动还叫个甚劳模。”这其实是申纪兰平时常说的一句话,陈素琴正是从这句话中悟出,申纪兰对待生活和人生的态度。也越来越理解申纪兰辞去省妇联主任(正厅级)的职务时,对家人淡然说的那句话:“我是太阳底下晒的人,不是坐办公室的人,西沟人能活,我申纪兰也能活。”
该剧在高平演出后,西沟的乡亲们赶来观看,边看,边流泪,边鼓掌,连呼:“纪兰,纪兰,真是咱的纪兰呀!”
【剧团】
高平市人民剧团,一个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县级剧团,常年活跃在太行山区,每年下乡演出400多场,深受老区人民的喜爱。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观看《西沟女儿》后说:“看了山西这个县级剧团演出的《西沟女儿》,我非常感动,虽说是个县级剧团,但我看不低于国家级院团,这部戏编得好,演得也好,把申纪兰演活了。这样的戏,这样的团完全可以占领市场,赢得观众!山西的这个县剧团不简单!特别是创作演出现代戏方面,你们给全国的剧团做出了榜样。”
高平市人民剧团,一个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县级剧团,建团60多年,人民作家赵树理曾为这个剧团写过剧本。进入新世纪以来,剧团从困境中起步,靠创新开路,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建团模式,常年活跃在太行山区,每年下乡演出400多场,剧团红红火火,深受革命老区人民的喜爱。近几年,该团移植大戏11台,自己创排了5台新剧目,年年都有新剧演,两年一台新剧目,获得多项国家和省级大奖。去年应邀赴沪亮相世博会,慷慨激越的上党梆子唱响天蟾逸夫舞台。今年下半年受一家国外公司邀请,还要把上党梆子唱到美国。
【记者手记】
我们身处一个需要英雄,而又英雄辈出的时代。透过观众的眼泪,专家的赞誉,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时代太需要《西沟女儿》这样的戏剧了,将申纪兰这样一个有着广泛影响的英模人物立于舞台,是群众的呼唤,社会的期盼。
新时期以来,在感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我们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也面临新的考验,思想的浮躁、名利的诱惑、道德的缺失,这样的社会现实该怎样面对?《西沟女儿》做出响亮回答。全剧艺术地再现全国著名劳模申纪兰,50年扎根农村、心系群众、艰苦创业,50年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本色依旧。申纪兰半个多世纪的人生与奋斗,告诉了我们:奉献和奋斗的人生无比充实,无比精彩。
转型跨越需要精神动力,再造一个新山西需要楷模引领,建设文化强省需要更多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力作。如何创排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俱佳的现代戏,怎样突破现代戏创作的难点,高平市人民剧团这个县级剧团,及其创作演出的《西沟女儿》给人启示、发人深省。(本报记者 李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