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谈艺说戏
当前位置:首页>谈艺说戏
乡情浓浓上党戏
发布时间:2021-09-27 13:49:50
来源:
编辑:

乡情浓浓上党戏
缑润生

    地方戏曲

  小时候,我经常跟着大人到邻村看戏。周边几个村子每年都举办传统的物资交流会,乡亲们叫这种朴实的经济和文化活动只一个字:“会”。逢“会”必唱戏。乡镇中心三甲村办“会”气魄大一些,常搭两个台子,请两个剧团对唱,热闹非凡。我看不懂古装戏,从不往人堆里挤,只在边上站着听:听唱,听拉胡琴,听吹唢呐,听锣鼓声,感觉很美。唱的都是上党梆子或落子,演员嗓门很高,丝弦锣鼓很响,远远地都听得清楚。这是我最早享受到的文化娱乐活动,也是最早接受的音乐艺术熏陶。

  时值解放之初,翻身农民沉浸在“分田分地真忙”和建设新社会的喜悦中,生活像村边静静流淌的东仓河水一样清澈、安宁、祥和。他们暂时忘却了农活的苦重和贫穷的阴影,红红火火地搞起了娱乐。高平县前后办了两个专业剧团,一个唱上党梆子,稍早几年,班底是原“万亿班”的;一个唱上党落子,是三甲村的村办剧团升格的。此外,有些村子还有自己的业余戏班子、秧歌队,同乡的赤祥村还演起现代话剧歌剧。戏班子如此多,有“会”唱戏,没“会”也唱戏,隔不长时间,乡里某个村子都要唱几天。走三五里远,不需要买票,看戏是很容易的事。

  不过,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以及六十年代初期严重的经济困难,使得农民们的兴致没能持续下去,十几年后,不仅村办的戏班子都消失了,甚至连村村都有的八音会的锣鼓也很少敲打起来。但是,有一种乐班却长盛不衰,那就是民间的唢呐乐班,俗称“吹打的”,我特别爱听他们吹奏。后来在城市里见到豪华的音乐艺术团体,尽管大开眼界,但总觉得不如家乡的唢呐乐班听起来亲近。唢呐乐班由七八个或十几个人组成,乐手都是农民。村子里谁家娶亲或办丧事,他们都会被请来助兴。端几条板凳,放一张桌子,围坐一圈便演奏起来。他们的演奏使得礼仪活动隆重、庄严和热烈。他们农忙时干田里活,农闲时办事的多,就走乡串村卖艺,亦农亦艺。每当“咪子”(苇子做的发声器)吹响,一声委婉悠扬嘹亮的长音传来时,我便知道他们开始演奏了,立马窜出家门,跑到办事人家去看去听,他们转村我跟着转。

  不知道是上党戏乐融进入了唢呐乐班,还是唢呐乐班创造了上党戏乐,反正上党戏包括梆子、落子的所有唱腔调式,伴奏乐旋律,在唢呐乐班的演奏中都可以听到。唢呐乐班因唢呐和“咪子”模仿的唱腔、道白音惟妙惟肖,所以能演奏整本的剧目,可以说是一个没有演员的小型音乐剧团。它以上党戏乐为核心旋律,变奏出优美的唢呐与丝弦“协奏曲”,唢呐、丝弦与锣鼓的“交响乐”,节奏缓急交错,音调委婉起伏,一会儿弦管细唱,如溪水流淌;一会儿锣鼓喧天,似波浪翻滚。我欣赏上党戏乐,似乎不看台上演出,听他们演奏已经很过瘾了。这样的唢呐乐班,在高平,在整个晋东南地区有很多,而且有几个名气还非常大,他们吹奏水平之高,令人十分惊叹。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长治讲课,教室临街,忽然传来上党戏乐,便再也讲不下去了,就让学员复习,自己走到窗前,打开窗子望去:一长串人在街上行进,前头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唢呐乐班,空中回荡着动人心魄的戏乐声。我早就听说北边长子、屯留人唢呐功夫了得,果然名不虚传!后来,特意到商店买了几盘长子县晋家庄人吹奏上党戏乐的盒带,时不时地放响。戏曲音乐让民间乐班演奏得如此荡气回肠,我在外地从未见过,至少被称为国粹的京剧做不到。真得感谢一代又一代的农民乐手,他们创造并传承了上党戏更大众化的演出形式,让上党戏乐走下舞台,走出剧院,在村落街巷时时响起,给晋东南人带来了不尽的欢乐。

  晋东南人都爱上党戏。苟有富先生在《人生如戏》一书中叙述了这样一桩事:1975年上党梆子剧团在长治市莲花池恢复演出《皮秀英打虎》,观众人山人海,著名艺人吴婉芝在台上唱,台下许多人跟着唱,几近癫狂。“文革”期间,只能看样板戏,晋东南人久违了原汁原味的上党戏,憋了近十年,如今听到经典唱段在唱,哪能不心花怒放?其实那个剧目老掉了牙,过去不知演出了多少年多少遍,剧中的每一句唱腔、道白,每一招式,台下的人都非常熟悉,但是上党戏乐是他们的心音,他们百听不厌!我的一个同乡同学毕业后分配在遥远的内蒙古,有一年回家见到我特意说,他在西北看电影《三关排宴》时有多么高兴,把上党戏海吹了一番,而对当地人看到半途离去极为不解。我还听说,一次上党戏在太原红旗剧场演出,演员谢幕后,台下观众迟迟不走,且掌声不息,原来都是晋东南老乡。这样的故事很多。近两年举办上党戏票友大赛,你到现场看一看,观众那个热乎劲儿令人十分感动。情切切,意绵绵,上党戏散发着浓浓的故乡情,晋东南人在哪里听到它都顺耳,甚至为之动容。

  上党戏出了太行,大概听者寥寥了。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方人爱一方戏,世界原本如此。上党戏唱腔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哀婉忧伤,伴奏乐则响亮急促。我总觉得这种曲调在传递着晋东南地区历史文化的一些信息,甚至试图从中解读先辈曾经的生存状态。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有多少种情感体验就可能产生多少种旋律。高亢激越、粗犷急促或哀婉忧伤的音调,只会让我们感觉到生活的不平静,感受到一种同苦难命运抗争的愤激,听到某种痛苦的呻吟,而不会体验到富贵闲适。京剧豪华气派,唱腔丰富,华丽流畅,它原本属于宫廷戏,浸透了都市文化。越剧唱腔柔和平缓,它是江浙一带地方戏,由于江浙地区历史上较中原少战乱,经济文化环境较好,人说吴侬软语性格多文静,所以它唱文戏多。上党戏唱腔及音乐的粗犷风格与这些剧种迥异,地域色彩非常浓,较适宜演冲突激烈的打斗戏和反映百姓苦难的悲情戏。我在外地多年,看外地戏也很多,却总是情趣淡淡的,而对上党戏乐则一往情深,是什么原因呢?后来终于悟出,自己说到底是黄土地上的一介土著草民,流淌的血液早已被家乡文化浸染,又天性喜欢音乐,不乏坎坷和抗争的生活经历,情绪上与上党戏乐曲调颇有谐和之处。我听《三关排宴》,当杨四郎被逼自刎前唱出那段悲怆的曲调时会黯然神伤;听《皮秀英打虎》,当皮秀英唱到“老爹爹”甩出那一声哀怨凄婉的拖腔时,又会潸然泪下。我感觉听戏或听其他音乐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浊气宣泄和心灵净化的精神慰藉。我未曾与别人交流过这方面的思想,近日偶见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短文,有这样的话:“原来歌唱是那样地让灵魂飞扬,于是我们都在歌唱,在心烦时歌唱把烦恼像抽丝一样地抽走了。在身子不适时歌唱可以使血脉通畅,在高兴时歌唱让快乐如酒一样挥发,如山倾一样轰然。”我释然了,原以为听戏乐滋生七情是心理脆弱的表现,想不到这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对音乐的感受比我还要强烈,他甚至说“生命需要唱”。

  家乡大一点的村子都有古戏台,据说,王报村二郎庙的戏台是金代的,那就七八百年了,可见戏文化年代久远,上党戏源远流长。长辈们称上党梆子为“大戏”,大概是说它容量大,能演出一个较长较完整的故事。大戏形成之前一定有很多小戏,小戏规模小,唱腔单调,内容简单,它应该是上党戏的初级阶段。史料记载说某个朝代某个人发明了宫调,我不大相信,哪那么容易?作曲远比写文章难,君不见现在许多作曲家搜肠刮肚一辈子能写一两首好听的歌就不错了。戏剧唱腔千锤百炼,曲调丰富,广为传唱,容不得任何瑕疵,是多少代艺人传承和创造的艺术精品,它一定吸纳了劳动群众的小戏小唱。上党梆子唱腔中有些“原生态”音乐元素,高音区很难唱上去,能像郝同生先生那样唱进高音区并且可以自如地在里面绕弯的天才艺人实在凤毛麟角,而且郝先生唱时似乎也声嘶力竭,我就想上党戏是晋东南农民在田间地头吼出来的。

  眼下戏剧的景况有点令人忧虑。电视、影碟、盒带等进入寻常百姓家,看戏的人少了,于是就有了所谓“改革腔”。上党戏唱腔及音乐成熟定型,有自己的核心旋律,晋东南人都很熟悉,可改动的空间不大。有些“改革腔”淹没了上党戏乐的核心旋律,以至听半天也听不出唱的是哪个剧种,有点南腔北调大杂烩,很不舒服。例如《两地家书》的唱腔、伴奏乐就有拼凑名曲、电影乐和其他剧种戏乐之嫌,其大段唱腔脱离上党戏核心旋律,一些唱句只是将尾音勉强拐到上党戏音腔上,才与伴奏乐连起来。艺术是彰显个性的特殊产品,忌讳趋同化,与要术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完全不同。我不是说上党戏在唱腔及伴奏方面不可以作任何创造性的设计,使之更臻完美,而是说它的核心旋律不能改,改了就不是上党戏了。看来,改革应朝着编演现代故事的方向发展,生动的现代故事容易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古装戏离现实生活太远,比如那个经典剧目《赵氏孤儿》,讲春秋末年宫廷血淋淋的内斗,今天有多少人看得进去?前两年,我见过高平上党梆子剧团在乡下演出,下午演古装戏,晚上演现代晚会节目,心中真不是滋味。戏剧改革非常难,贾平凹就说有大量的人对戏曲做过向话剧、歌乐、电影的靠近工作,而弄得不伦不类。我觉得上党戏唱腔、伴奏乐犹如一个精美的花瓶,虽然花瓶的样式、图案、质地已凝固定型,难于改变,但换换插花,观赏效果将大不一样。当年搞京剧样板戏,如果不是与那个恶浊的文革背景相联系,搞虚幻的“高大全”形象,应是干得很漂亮的事,对于我们的戏曲工作者应当有借鉴之处。上党戏是晋东南人生命的一部分,几百万人呵护着它,当前的困难想来是暂时的。我非戏曲工作者,连戏迷也算不上,却说了这许多可能不靠谱的话,难免落下杞人忧天之笑柄。不过,我是真诚的,茶余饭后同家乡的朋友聊聊家乡文化,颇感惬意。

来源:太行日报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