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谈艺说戏
当前位置:首页>谈艺说戏
晋城剧校(剧训班)
发布时间:2021-09-27 13:49:51
来源:
编辑:

    晋城县和晋城市城、郊两区从1955年到1989年,共办了六期剧校(剧训班):

    1955年的一期,名称是“晋城县青年演员训练班”简称“青训班”,有时也使用“剧校”名义。校址设在城内西大街旧报恩祠内,并曾增建有练功场一处、宿舍十多间。当时是由县政府领导,民乐、民风、民声三个剧团联合兴办的。筹办期间,是由杨森同志负责。开学后,就由三个剧团派出领导人员轮流负责。先后在青训班担任领导的有焦朝润、梁怀生、梁土生、祁治安等人。

    这期青训班在1955年8月5日开学,当时有学员60余人。经过三个月的试验期,留下50余人。其后又由于各种原因,陆续淘汰,在1959年毕业时,只剩了40余人。

    这期学员在毕业之前,曾多次参加省、专戏曲会演:1956年11月,《杀四门》一剧参加了长治专区的会演,初获好评。1959年1月以民兵文工团名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民兵文艺会演,演出的现代戏《为了钢》获得了一等奖。1959年8月,又以《南宋记》参加了在太原举行的山西省第三届戏剧会演。

    这期学员毕业后,除少数调入剧团外,仍作为一个演出单位独立演出。1960年3月,晋东南专区成立上党梆子青年演出团,把马正瑞、程虎庆、卫建顺、郭文娟等30余人调走,成为这个团的主力。留下的来忠诚、郭红国、卫建扬、马双驰、徐天昌、成双怀等,分别分配到晋城县各剧团。

    这一期青训班培养出了一批戏曲人才,是上党戏曲界所公认的。所以能取得成就,第一,是中共晋城县委和晋城县政府十分重视。县委宣传部长李长学,县政府文化科副科长李近义等,不但积极帮助选配教职员,选择校址,解决经费问题,都还分担一门课程,按时到班授课。第二是班内领导负责,教师认真教学 。焦朝润、梁怀生等是有培育后一代的责任感和识材的慧眼的。所选教师李子清、王丑牛、关国都、王连聚、赵国顺、靳马驹、蒋九土、岳长水、张五苟、苏小罗等,大都是在艺术上有较高造诣,而且都专心致志、言传身教、诲人不倦。还请了京剧教师白玉鸣、白玉香夫妇,配备了文化教员董雪花。(1960年,青训班的教员蒋九土、靳马驹、赵国顺、王连聚等也被调到晋东南戏剧学校任教。)学生们也能尊敬老师,刻苦学习。

    第二期是在1960年春季招收的。3月 份开学 后,只学习了四个来月,就由于当时环境困难,国家压缩非农业人口,被解散了。当时还曾提出个“斩草除根”的口号,绝大部分携带户口供应证件返回农村,只有张莲花、刘立政、刘小囤等几个人被分配到实验、迎新两个团随团培训。

    1962年春,经济形势有了好转,剧团演员青黄不接现象日趋严重,于是晋城县举办了第三期剧训班。这是由实验、泽光两个剧团各自招生,集中培训,政府拨给一些经费补助,决定结业后分归两团 。这期剧训班改称晋城县戏剧学校。开始由李子清负责,段芳卿分管业务教学。1964年成立了党支部,由梁怀生任支部书记,阎发生任校长。教师有郭彩彩、祁福平、徐天昌、韩守仁、范宝山等人。共招收学生60余人,在2月20日举行开学典礼。培训一年后,因经费困难,便由师生同台作营业演出。到了三年学习期满,未作毕业分配,继续在外演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学员卷入了运动,先是斗“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后来成了武斗据点。事务长卫玉川被迫投井丧命,团支书梁红蛋被捕判刑(以后都得到平反)。到了1970后8月才转正定级。张诚善、赵福正、陈铁祥等20余人充实了工农兵剧团,其余则到了别的单位或回了农村。

    1970年春,晋城县办了一座“五七”文艺学校,于3月10日开学,有学生30余人。为了走“五七”道路,把校址建在晋普山上的范洼村,在那里耕种了30多亩土地。学员生活费用由政府财政拨款,教职员工资由工农兵剧团支付,不足部分靠生产收获填补。冬季因范洼太冷,吃水不便,返回城里在运动场借房居住(原校址已被占用)。到了1971年,因工农兵剧团急需,部分学员随团学习演出,其余除了学习和种地,也在附近村庄进行一些实习演出。1972年就作为工农兵剧团的一个演出小队,以演出为主了。1974年并入了工农兵剧团。这一批学生中,焦粉苗、李会同、李雪梅等,成了剧团的主要演员,李小猫从事了编剧工作。这一期负责人开始是李伟顺,后来是李近义。教师有郭胖胖、成双怀、王三海、李满周、刘立政等。

    第五期是从1974年11月开办的,当时招收了十余名学生。到了1975年春季,经文、教协商,在新市街新建小学设立文艺班,连原有的十余名共招了50余人,班址设在永红巷工农兵剧团留守处,于1975年3月18日开学,学制定为三年。文艺班负责人张二碰还作为新建小学革委会副主任参与学校领导工作。教师有郭胖胖、李小友、郭文娟、成双怀、王三海等人。文化教员是郭恩文。学习一年后,因城内形势不安定,还曾在下村公社成庄大队居住学习一段时间,也进行实习演出。1978年3月结业,张根明、赵云林、来瑞芳、刘小建等20余人充实了工农兵剧团;郭海萍、王文清、茹新茂、贾爱萍等30余人作为一个演出小队继续演出。1979年8月,以这个小队为基础,组建了晋城县上党二黄剧团。

    1982年11月20日,晋城县戏剧学校在钟家庄公社白水大队大庙开学。当时招生70人。由郭胖胖任校长,成锁池任副校长,教师有晋德山(小黑蛋)、王闺女、段小究、刘小囤、成双怀、张莲花、李雪梅、陈志会等人。1985年晋城实行市管县后,剧校归晋城市城区领导。1986年搬入在城区西巷新建的校舍后毕业,作为一个演出单位在外演出。学生成静云、祁末霞、周丽花、毛金香、王雪琴,李淑红等都能受到观众赞赏。1987年分配时,成静云、周丽花、王雪琴等20余人入城区鸣凤剧团。祁末霞、毛金香、李淑红等20余人入郊区上党梆子剧团。也有少数转业作其它工作。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