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谈艺说戏
当前位置:首页>谈艺说戏
长治市文化艺术学校
发布时间:2021-09-27 13:49:51
来源:
编辑:

    长治市文化艺术学校,前身是1957年成立的长治专区戏曲艺术培训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怀和老根据地人民的哺育下,由一个临时培训组织,成长为培育上党戏曲新人和音乐师资的园地。

    抗日战争期间,上党戏曲备受摧残。虽在抗日根据地里保留和培育了一批艺术骨干,但在1945年全区解放后,就显得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有些县和剧团用随团培训或建立青年演员培训组织,培训青年演职员。但设备简陋,师资水平不高。亟需创办正规的戏曲专业学校。1952年,中共长治地委和长治专署责成王聪文同志负责筹建剧校事宜。王聪文同志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在1957年在县前巷办起了上党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戏曲演员培训班,培训全区剧团的青年演员。它的开办,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和广大戏曲工作者的热情关注。

    1958年,戏曲演员培训班改建成长治专区地方戏曲学校。由段二淼同志任校长,王聪文同志任中国共产党支部书记。设上党梆子、上党落子两个专业班,于同年8月正式招生(这批学生实行录取淘汰制,先后又于1960年、1961年两次补充招生,由1961年起计算学制)。

    1959年,学校和专区上党梆子剧团、上党落子剧团、文工团一起,在长治市北门外柏后村村西,修建校舍和团舍。

    1960年,学校改称晋东南地方戏曲学校,成为一座正规的专业艺术学校。9月30日,在新校址举行开学典礼。由段二淼同志任校长,木林同志任中国共产党支部书记,王聪文、牛刚同志任副校长。1963年又更名为山西省艺术学校晋东南分校。从建校到1966年5月,在学校任教的先后有李晚喜、张宝龙、申川亮、马天云、梁允恭、徐执忠、林羽、牛玉舟、蒋九土、靳马驹、赵国顺、杨荷叶、李素秋、孙连孩等人。

    学校创建伊始,就致力于向区外学习,吸取先进经验,按照社会主义新型艺术学校的要求办学,彻底废除了旧戏班带徒弟的包身制和体罚,通过考试招生,采取录取淘汰制和班级教学制。1961年和1962年上半年,先后由木林同志等分别到武汉、郑州、邯郸等地戏校,对它们的教材、教学、教改、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考察与学习。强调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的科学性。除了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外,还逐步开设了政治、语文、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生理卫生、汉语拼音等课程。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采取了既有理论学习(政治课),又有社会实践(如开展支农活动,学雷锋、耕种校内外少量土地等)的方法。

    在专业教学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性的改革。初年级采取定课程、定教师、定质量的“三定”措施。启蒙戏教学运用“链条制”(即学生学戏只有行当之分。同行当的角色,本行当的学生都学、都练)的方法。中高年级的剧目教学,实行半教半导。教唱念,侧重提高学生的摹仿能力;导表演,侧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对教师的安排使用,一是注重艺术的兼收并蓄,去芜存菁,并聘请京剧、评剧的教师参加教学,使他们与上党戏曲教师切磋琢磨,改进教学;二是注重发挥师资特长,挖掘潜力。譬如排《白蛇传》,可以有几个教师帮助设计白素贞的唱腔、道白、身段和表演,而《白蛇传》的主排教师又可以在其它的戏课中协助工作。当时,师生们把这种教学方法呼之为“犬牙交错教学法”。

    1964年以后,为了适应艺术发展的需要,学校有意识地组织教师、学生向歌舞团等单位学习了一些歌舞的表演身段和音乐,增选了部分现代剧目作为教学剧目,积极从事戏曲教育的推陈出新。

    从1958年到1966年,山西省艺术学校晋东南分校从无到有,汇聚了初具规模的师资力量,积累了部分教材。通过教学实践,选择了上党梆子《三关排宴》《雁门关》《徐公案》《皮秀英打虎》,上党皮黄《挡马》等剧目为启蒙、毕业教学剧目,还编演与排演了上党梆子《好媳妇》,上党落子《新羊工》《俩教师》《刘四姐》《社长的女儿》《游乡》等现代剧目。《游乡》参加了1965年12月山西省现代戏会演,获得了奖励。这批学生较有成就的有王霞云、贾锦荣、陈子龙等人。

    “文化大革命”中,山西省艺术学校晋东南分校被迫停办,校舍也被变卖。

    1972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与督促下,由程联考同志负责筹备恢复剧校工作。1973年在长治城内东华门街原中共晋东南地委党校地址,招收了复校后第一批四年制学生65名。1974年又招入一班。因为当时的情况影响,教学工作十分困难,学生普遍知识面较窄,大部课堂学习时间是消耗在读报纸、学文件上。粉碎“四人帮”后,从1977年学校才以尽快走向传统戏曲艺术的规格教学为重心,全力以赴,开始了恢复和整顿。学校积极派人外出学习,借以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制订了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基功训练与剧目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和普遍培养、重点提高的原则。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让1973年招收的四年制上党梆子班延期二年与1974年招收学生同年毕业,集中精力抓了传统戏技艺和传统剧目的补课,并排演了新编历史剧《红灯照》和传统戏《三关排宴》等剧目,上演后,在当地引起了轰动。1978年《三关排宴》参加山西省第一届艺术教育汇报演出获得极大好评,郝聘之获模范教师奖。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教学形势一派大好。1979年七三届、七四届(五年制)学生毕业,建立了学校的实验剧团。1980年12月,学校实验剧团以《红灯照》选场、《赠剑》《探母》等折子戏参加全省青年会演,吴国华获得一等演员奖,郭孝明、武三霞、刘晋苗、李素香四人获得二等演员奖。(后实验剧团于1981年移交晋东南地区上党梆子剧团,成为该团的青年演出队)

    1978年招收五年制的上党落子班(由于本书专写上党梆子,故对于校内的上党落子活动从略)。

    1981年,学校划归晋东南行政公署领导,恢复晋东南戏曲学校名称。

    1981年入校的上党梆子班和1982年入校的上党落子班,均系招收各县剧团入团数年未获转正、又具有培养前途的学徒工,学制三年。毕业后回原团工作。上党梆子班之佼佼者有长治县的崔嫦娟、陵川县的张国荣、屯留县的李云红等人。

    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改革,晋东南戏曲学校划归长治市领导,并与长治市文艺班合并,改名为长治市文化艺术学校。

    1986年招入了六年制上党梆子班。这个班在1991年参加山西省第四届艺术中专戏曲教学汇报演出时取得了好成绩:《舍子》获剧目奖;车斗胤、靳永梅获表演一等奖;董朝前、张丽、李翠玲获表演二等奖;陕丰丰、梁小惠获表演三等奖;车斗胤、靳永梅获唱腔一等奖;李翠玲、史文军获唱腔二等奖;乐队郝向东的二胡、朱艳的琵琶、杨建军的板胡获演奏一等奖,王勇的唢呐获演奏二等奖,毕小梅的扬琴获特设伴奏奖。1992年毕业后,除车斗胤、王勇、曹红丽考入艺术大专,有几位留校或到晋城市文化艺术学校任职外,组成了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

    1992年招收了六年制豫剧班学生20名,这是本校第一次为兄弟剧种培训学生。

    1993年招入的四年制戏曲班,也是招收市县剧团已有一定成就的青年演员。1997年毕业后,徐文华、谷雷鹏考入艺术大专,李志香、段乐波、张晋兵、王树红、宋丽丽、常海湘、李粉萍、王文平、傅子斌、田英等,分别进入长治、晋城两市的剧团和晋城市文化艺术学校,连同返回原团的,大部分成了各团的主要演员。

    1995年招收了随团培养戏曲班学员20名,于1999年毕业,作为分配,仍在原团工作。

    1997年招收六年制上党落子班学员45名。1999年又招收随团培养学员20名,毕业后返团。

    学校从1988年起招收音师班,至今已招11个班,学生共有400名。七个班已经毕业。

    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对文艺的需要,使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1977年以后,学校特别注意了师资的培训和提高。先后派人到一些院校参观、学习和短期培训;并以请京、湘、豫、评等剧种导演、演员来校讲课;采用京、湘、评、蒲、豫剧的优秀剧目作为教学剧目;吸收兄弟剧种的身段表演,用以丰富上党戏曲的表现力。

    多年来,上党梆子毕业学生除上述在省获奖者外,佼佼者尚有张保平、李德胜、郝建凤、张锁富、米素萍、苏水平、牛志忠等人。

    1973年恢复学校建制时,由程联考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以后接任书记的是赵炎林(1984)、张永堂(1992)、赵炎林(1994)、王霞云(1998)。接任校长的是郝聘之(1983)、马天云(1984)赵炎林(1994)、张林茂(1999)。曾任副校长的有郭金盾、曹国庆、王双全、李良弼、郝聘之、杨福禄、夏花园、王霞云、徐珉玺、史爱萍等人。现任支部书记为王霞云,由副校长籍怀青主持工作。

    1984年至1996年,学校成立了艺术委员会,作为教学和艺术研究的咨询机构,主任为郝聘之,副主任有牛玉舟、李德全、郭云蛟、陈喜芳、徐喜堂、王振声等人。

    先后在学校任教的有石岩、李德全、牛玉舟、邓德田、刘保锁、靳金娥、田柏如、李素香、张花荣、苏水平等。

    1982年前后,学校先后修建了教学大楼和职工宿舍大楼,使教学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