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谈艺说戏
当前位置:首页>谈艺说戏
壶关乐意班(十万班)
发布时间:2021-09-27 13:49:51
来源:
编辑:

    壶关县乐意班俗名“十万班”,东家是壶关县大河口村王家,它是上党梆子潞府派一个最负盛名的班社。成立于清咸丰年间,结束于清光绪晚期(现在见到署名有“壶邑大河口村王宅乐意班”的题壁只有两条:一条是长子县南张店镇西范村旧戏台同治元年九月初四日的,唱的是《柳春院》《慈惠殿》《黄河阵》《白马关》《定军山》《红桃山》《双星斗》《打瓜园》等戏,这说明它是成立于同治元年九月之前;另一条是屯留县余吾镇杨寨村玉皇庙破台上光绪二十年八月初十日的,唱的是《九针松》《昊天塔》《雪花江》《十美图》《采莲》,壶关乐意班是转卖给了长子县南陈村张姓,现在有长子南陈乐意班宣统二年两条题壁,说明壶关乐意班结束于光绪二十年之后,宣统二年之前),总共活动了50年左右。

    据创办乐意班的东家王大蛋的曾孙张贵发(1919——,因随母嫁人改姓)和王大蛋的三弟王三蛋的孙媳史玉凤(1910——)等提供的资料推算,王大蛋是道光十年(1830年)前后生人,大名叫王万成。弟兄三个。王大蛋当时家资豪富,在他很年青时,就很喜欢上党梆子,因为有一个叫合意班的戏班的人慢待了他,他就决心花十万两银子行一个戏班,所以建班后就被称为“十万班”。壶关乐意班因为东家舍得投资,聘来的演员水平高,人数多,各种行当都有四个人,一个人在一个戏里只顶一个角色,说到 行头就更加讲究,购置了好几套,有一套全是皮金镶边,大幔小幔、桌围椅披、蟒袍开氅,都是金碧辉煌、光彩耀人。上下场门的小门帘的“走水”上,也缀是“乐意班”三个金字,因而当时人们说“十万班”有“金字招牌”。

    据说光绪初年,壶关乐意班曾经进北京演出,具体情况尚未查清,传说故事很多,其中有不少夸大之词,不能作为凭证。到山东菏泽一带演出,则可以找到旁证(据五十年代初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戏剧工作组调查,纪根垠整理的《本地  介绍》一文中记载,十万班在光绪初年曾去到鲁西南,在郓城附近流动演出了一年多时间,才返回山西)。由于十万班在那里演出产生了影响,同时有人前往设科授徒,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枣梆。

    壶关乐意班早期的演员已无法查考,晚期的演员有申灰驴(须生)、王富喜(须生兼演大净)、李金周(须生)、何豆孩(大净)、金水(不知姓,须生)、水和(不知姓,正旦)、新安(不知姓,小生)、乔保(不知姓,小旦)等。上演的剧目除两条题壁所列的以外,还有《岐山脚》《碧游宫》《雁门关》《清河桥》《瑶台会》《打金枝》《牧羊圈》《天水关》《十二寡妇征西》《杀狗》等。代表性剧目是《黄河阵》《碧游宫》和《岐山脚》等“封神戏”。因为这些戏出的神仙多,服式奇特,道具异样,有好的行头都能亮得出来。

    王大蛋生性要强,做什么一定要高人一头。据说乐意班刚成立不久,和另一个戏班唱对台戏,他为了表示一定要取胜的决心,竟在台周围备下不少柴草,声言如果戏唱输了,就把全副行头烧尽。艺人们见东家下了这么大的劲,个个都拼命地使出浑身解数,结果获得大胜。所备的柴草自然照旧移去。

    王大蛋死后,他的三弟王三蛋管理戏班。后来因为商业赔累,家业衰败,他们的儿辈大娃(张贵发的祖父)、二娃和狗娃(史玉凤的公公)又不善经营,就把戏班卖给了长子县南陈村张姓,艺人也跟上到了长子。南陈张家为了“借招牌打门市”,仍以乐意班为名,成了长子乐意班。王狗娃早死,其妻人称“三寡妇”,每年还要找到戏上,说是“卖给你行头,没有卖给你‘乐意班’仨字”,甚至坐在台上不让开戏,还在大河口村外把戏箱拦住,长子乐意班只好给些钱财才算走开。

    因为壶关乐意班(十万班)有巨大声望,所以除了长子乐意班以外,还有许多戏班(像潞城县任超的三乐班,屯留县石室村牛烺的小乐意班,平顺县王曲村刘奇珍的三乐班等)都声称买过十万班的行头,以表示自己是继承了十万班的事业。就是现在,一些老年人说起十万班来,还兴致勃勃,有声在色。

    壶关乐意班(十万班)的行头有前八驮、中八驮、后八驮之说(过去用骡马驮戏箱,每一头骡马驮的叫一驮,每个戏班一般只有四、五驮戏箱)。有的说是十万班一个班就有24驮戏箱,可是为什么不叫成24驮而叫成三个八驮呢?又有人说是王大蛋弟兄共行了三班戏,每班有八驮戏箱,那就该叫作头班、二班、三班了,可是从题壁和传说看,都没有见到这种迹象。老艺人阎果新(1914——)说,他年青时听一个叫老海鱼的老艺人说过,十万班是八驮戏箱,卖给长子后,长子乐意班为了表示艺术上的承继关系,把十万班叫做前八驮,把自己的叫成了后八驮。它在北宋村唱戏时,三寡妇去戏上要了一笔“招牌钱”。她回村路过集店,屯留牛烺的乐意班正在集店演出,门帘上也写着“乐意班”仨字。三寡妇走上台,一手揪下门帘,不让演出,说是“老娘的戏是前八驮,南陈的戏是后八驮,你这是什么?是中八驮?”牛烺也出了一笔“买招牌钱”,才算了结。牛烺为了少招麻烦,把班名上加了一个小字,成了“小乐意班”,但他感到“中八驮”有号召力,就自称为“中八驮”。这才有了前八驮、中八驮、后八驮之说。这种说法可能切合实际,但也有人强烈反对,仍需查证。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