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县庆云班,是上党梆子一个著名班社。班主是陵川县里进掌村(现属附城镇)秦姓。因为里进掌村口地处孤石河和东河汇合处,人们叫它口头河,庆云班就被称为口头河戏、口头河头班。
李怀保老人(1907——)听他父亲说,庆云班成立于他父亲15岁那年,推算应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现在陵川县王教村奶奶庙舞台上尚有“陵邑口头河秦宅戏”同治二年四月的题壁。同治二年是1863年,看来李怀保说的是可靠的。以后还不断发现庆云班的题壁。因为高平侯村还有一个庆云班,所以陵川庆云班的题壁大部注有“陵邑口头河秦宅”或者“里进掌一班”字样。
秦家行戏的老东家名字已无从查考,原来是开小饭铺起家,后来有了油坊、杂货铺、羊群、骡马店,又行起戏来。在同治年间和光绪初年,庆云班演出剧目有《困东昌》《回龙阁》《打金枝》《虹霓关》《虎西门》《收马岱》《梅鹤瓶》等戏,在观众中影响并不太强烈。到了光绪中叶,老东家的第三子秦亭祥(乳名胡印)长大成人,老东家把戏班管理权交给了他。人们称他为三东家。三东家想有所作为,就聘请郭双鲁、郎不香、徐全虎等入班,并由徐全虎担任掌班,庆云班才大有起色。徐全虎是小会岭人,虽是一般把式,却很有心计。他认为要搞好戏班,必须培养出拔尖人材。在三东家的支持下,他招了一批徒弟随班培养。赵清海、都岐岐、杨三圭都是这一批培养出来的,后来成为上党剧坛的一代风流人物。庆云班和徐全虎之名也随之为广大观众所共知。当时演出的剧目有《临潼关》《乾坤带》《太极图》《三开膛》《踏五营》等。到了民国初年,贾三马随他的师父小双喜也来搭班。徐全虎见贾三马精明能干,就主动让贤,由年仅18岁的贾三马担任掌班。贾三马年轻有为,把庆云班搞得秩序井然,威望日隆,当时的演员有须生郎徐明、小孩,小生李不旦、小二,旦角靳昌昌、小仙、锁孩,大净岳落、顺玉,二净春枝,丑角引蛋等人。
在庆云班巩固发展的同时,秦亭祥又组建了一个东升班,人称口头河二班。东升班首任掌班是须生小喜,主要演员是旦角长发,生角宝圪芦、四女,大净“一把抓”,二净“小圪飞”,丑角老四女等。演出《月明楼》《五凤楼》《巧缘案》《铡美案》《五绝阵》《白鼠洞》《月光带》等戏。长发艺名“眯缝旦”,行走如飞,拿手角色是《白鼠洞》的白鼠精。在《月明楼》(也叫《鸡鸣关》)中扮演英勇善战的女将程兰英也很有特色。这个角色右脸是花旦装,左脸却是狰狞的二净,表演也半旦半净与众不同。后来长发担任了掌班,所以也有人把东升班叫作“长发戏”。
东升班最突出的是戏箱底子厚,三天换三套行头。在《五绝阵》哀悼杨六郎时,场面和服装一色素白,气氛庄严肃穆,催人泪下。演《巧缘案》三堂会审时,又是一色金黄,显得富丽堂皇,大方气派。
民国六年(1917年),秦亭祥又组建了永顺班,人称口头河三班。永顺班掌班是小生根根,演员有生角全福,小生长兴,旦角刘雅斗、水圪芦,大净来罗、掇掇、二净发昌、小保。剧目有《女娲宫》《摘星楼》《东门会》《赶船杀舟》《甘泉宫》《雁门关》《打金枝》《清河桥》等。
三东家秦亭祥从培养徒弟上尝到了甜头,以后又陆续办了两批:郎徐明教的一批,优秀学员有李春枝、张银生等人;迷瞪和老四女教的一批,优秀学员有赵永年(乳名狗不吃,旦角)、郎喜全等人。
民国十八年(1929),秦家承包全县的六畜税(俗称骡柜),恰遇军阀混战,阎锡山的骑兵军官段树华向陵川征集120匹军马。秦家除挖空了家中的积蓄外,还卖了几千只羊、几十亩地,才应付过去。接着把庆云班也卖给了附城镇的买皮妞,改名三义班,人称“皮妞戏”。最后一任掌班张旺旺(名旦角,以唱《珍珠塔》、《双官诰》著称)也就成了三义班(“皮妞戏”)的掌班。
到了民国十九年(1930),永顺班也结束了。只剩个东升班,由三东家的妻弟陈昌昌率领,常在晋城一带演出。抗战开始,兵荒马乱,秦亭祥年老力衰,无法顾及,陈昌昌就另改班名,结束了口头河行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