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金枝》张保平饰唐王,吴国华饰沈后。 (摄于2012年)
《杀庙》吴国华饰秦香莲,张保平饰韩琪。 (摄于2009年)
二黄《打金枝》郝同生饰唐王(左三),吴婉芝饰沈后(左二),郝聘之饰金枝(左一),吴国华饰郭暧(左四)(摄于1980年)
□本报记者 张小卫
吴国华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她的丈夫张保平先后摘得“梅花奖”和“文华奖”两项大奖;母亲吴婉芝独创“吴派”唱腔,父亲郝同生的“郝派”艺术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姑母郝聘之桃李满上党。人们常称他们为“上党梨园第一家”。这个戏剧世家堪与京剧界的谭氏家族相媲美。
民国以来,上党梆子经历了三个高峰期,这个家族竟“三分天下有其二”。吴婉芝、郝同生、郝聘之,吴国华、张保平,无疑是两个高峰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戏影响了几代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上党梨园第一家”的名角如同全国人民看梅兰芳、马连良一样,他们是蜚声上党的本土戏剧家、艺术家,粉丝众多。即便是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早已不局限于看戏,但一说起吴国华、张保平,敬仰、倾慕之情总是会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广大农村戏迷粉丝更多,只要是看吴国华、张保平的戏,就觉得自己都很上档次一样。
阳光明媚的一个春日,记者怀着崇敬而又忐忑的心情,走近了这个戏剧世家的第二代人:吴国华和张保平夫妇,探寻“上党梨园第一家”背后的故事。
百花闹春第一代
采访地点在两位艺术家的办公室,张保平在静心练字,儒雅随和,吴国华张罗着给记者沏茶让座,热情友善,“艺术家”那种无形中在记者心中拉大的距离感一下子给拉近了许多,于是说话也就随性了起来。
采访从一本装帧精美的画册开始。这本画册书名就叫《上党梨园第一家》,由柏扶疏、韩宽晨两位老先生主编。
“‘老爹爹且息怒暂把气消’原来是你母亲唱的呀,小时候经常听大人哼唱,这次看了《上党梨园第一家》画册才知道。”
“噢,那是我妈的代表剧目《皮秀英打虎》中的经典唱段,1956年,和‘春光不用银钱买’等唱段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唱片,成为上党地区家喻户晓的唱段。”
随记者翻看着那一幅幅或黑白或彩色的照片,吴国华、张保平思绪翻飞,除了感慨光阴荏苒,更多的则是对父辈的仰望崇敬和感恩。
上党戏剧史册,掀开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那一段,一派浓烈的百花闹春气象。这是段二淼、郭金顺、吴婉芝、郝同生、郝聘之为主帅酿成的。后三位便是“上党梨园第一家”的第一代。他们占尽舞台风流,承上启下,成就卓著,在生旦行当,各领风骚,使上党梆子破天荒地登上银幕,走向全国,铸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树起了宫调泰斗赵清海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
画册中几张拍于1962年的照片微微泛黄,剧照中吴婉芝饰演肖银宗,郝聘之饰演佘太君,郭金顺饰演杨四郎,虽是黑白照,但人物或怒、或嗔、或悲、或喜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是1962年由赵树理整理改编、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艺术片《三关排宴》剧照。艺术片在全国发行放映后引起了全国戏剧界的关注,应邀又前往北京,在中南海怀仁堂向朱德、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人汇报演出。
紧随《三关排宴》剧照之后的是一张拍于1977年的上党梆子《徐公案》黑白剧照,郝同生饰演海瑞。“拍摄电影《三关排宴》时父亲还被控制使用,剧中‘只让其留声,不能留影’。《徐公案》是赵树理为了把压制多年的父亲有意介绍给首都演艺界的推荐之举。父亲独特的‘郝派’唱腔赢得首都观众如潮般的喝彩声,《戏剧报》将其一幅彩色剧照作为插页刊发。目前《徐公案》已作为经典剧目经山西省文化厅录像存档。”说起父亲,吴国华的骄傲总是掩饰不住的。
吴国华秉承了母亲的资质,对母亲的感情除了敬仰和爱,还多了一丝惋惜。吴婉芝14岁登台,凭昆曲《长生殿》、皮黄《打金枝》等剧目,名噪一时。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上党戏剧界第一位共产党员。她在《三关排宴》中的“盘路”和《皮秀英打虎》中的“规父”唱段,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发行全国。她独创的“吴派”唱腔,音色天籁,奇特无二。
每每翻到母亲的剧照,吴国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妈1979年以后就不常登台了,嗓子坏了,唱不出来了。”吴婉芝不断突破与挑战着上党戏剧素以生角挑班立行的旧规矩,在戏迷观众脑海中留下了诸如《三关排宴》、《皮秀英打虎》、《秦香莲》、《雁门关》、《打金枝》等难以忘怀的经典剧目,其声名誉满三晋,而她的身体也受到了损害。
郝聘之是吴国华的叔伯姑姑,也是她戏校的老师。提起这个姑姑,吴国华对她有胜似母亲般的情感。画册中一巨幅剧照分外引人注目,这是2007年郝聘之从艺60周年“梅杏牡丹满树金”专场在潞州剧院演出后,吴国华、张保平、张爱珍以及郝聘之的徒弟与郝聘之的合影照。郝聘之从1976年起就一直在晋东南戏曲学校执教,吴国华、郭孝明、张保平、刘晋苗等都是她的学生,可谓是桃李满上党。1958年,为配合“大跃进”,她主演的现代戏《钢铁妇女民兵》和《十二寡妇征西》,代表晋东南军分区参加了山西省军区的民兵会演,轰动省城。继而又赴天津、北京演出,同样获得极大成功。当时剧团的人不无骄傲地说:“我们是跟梅兰芳、萧长华、马连良合过影,吃过傅作义的请。”
吴婉芝、郝同生、郝聘之等一代上党梆子艺术家,在梆、落舞台上,上下求索,历尽艰辛,如今虽已驾鹤西去,但却用高超的技艺,将一曲曲沁人心脾的唱腔和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永远地烙印在了上党人民的心中。
珠联璧合第二代
“这是我的成名戏《红灯照》剧照,19岁的我多稚嫩呀!”
“1984年拍摄的第一部上党落子电影艺术片《佘赛花》,剧中我饰演佘赛花,由梆子改唱落子,我可受了大难了。”
“那是保平1986年主演的《杀妻》,他饰演吴汉,参加山西省振兴戏曲青年团调演获得了主演金牌奖。”
……
一张照片就是一个故事,讲述那一张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让吴国华、张保平似乎又回到了那一个个不平凡的日日夜夜。
1991年10月底,吴国华携其团队到北京角逐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成功问鼎,并应邀在中南海献演。想起当时的荣耀,吴国华至今依然激动:“仅《杀庙》一折戏,演出现场就赢得九次喝彩声。首都戏剧界张庚、郭汉城等老一辈专家学者高度评价说:吴国华功底扎实,戏路宽泛,善于塑造各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艺术形象,角逐‘梅花奖’的竞争力非常强。”
1998年11月,张保平凭其在《初定中原》中的不俗表演荣获第1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郭汉城、曲润海等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初定中原》审美角度新,是近年来首都舞台上少见的好戏之一,对山西乃至全国戏剧都是一个冲击,这个剧目无疑是山西戏剧里程碑式的作品。”“张保平、吴国华台下是夫妻,台上是情人,他们唱做俱佳,其演唱声情并茂,可谓珠联璧合。”最后,专家们一致推荐该戏参加在沈阳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众望所归,张保平以其动人心魄的唱腔、成熟而精彩的技艺摘得文化部“文华表演奖”。张保平成为上党地区戏剧界先后获得如此高规格两项大奖的第一人。
岁月葱茏,时光流逝,转眼间吴国华、张保平这一对珠联璧合、兰桂齐芳的夫妻,这一对“上党梨园第一家”的嫡系传人,在上党梆子艺术道路上已走过了30多个春秋。从19岁上演《红灯照》一炮走红,到摘得“梅花奖”,再到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从“三杀”(《杀妻》、《杀惜》、《杀庙》)的闻名遐迩,享誉三晋,到相继摘得“梅花奖”、“文华表演奖”,再到他们联袂主演的《初定中原》、《赵树理》、《千秋长平》三部大戏被戏迷观众争相推崇,吴国华、张保平夫妇一路辛苦一路歌,步履坚实,硕果累累。
“群众中流传‘三杀杀出新天地,三台大戏定乾坤’的谚语,我们觉得这是观众对我们艺术造诣给予的最高评价。”面对众多的荣誉和奖项,吴国华、张保平夫妇最看重的还是普通观众的赞赏。
梨花细雨满园香
自从唐明皇酷爱法曲而设梨园,“梨园”就成为戏剧界的美称。“上党梨园第一家”这个戏剧望族,艺术家之多,留传剧目之经典,延续时间之长,作用影响之大,在上党戏剧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民国以来上党梆子出现的三个高峰期中,这个家族竟然“三分天下有其二”,直让人感叹梨园光景一时新。而所有这些辉煌的背后都与这个戏剧望族重视艺术的传承是分不开的。从吴婉芝到张保平,都很重视梨园烟火,都收有关门弟子,郝聘之更是把后半生心血全部贡献给了戏剧教育事业。整个家族如同一台播种机,把一粒粒德艺双馨的种子播撒在上党梨园。
在去年12月29日画册《上党梨园第一家》首发仪式上,张保平说:“我们从心底里感恩父辈的谆谆教诲,是他们教导我们如何演戏、如何做人、如何护佑、传承我们的上党梆子。他们是承上启下的立门人,我们是在他们的庇护下幸运成长,我们感恩终身。”
怀着对父辈的仰望崇敬,怀着对上党戏剧的满腔热爱,吴国华、张保平接过了“梨园”这一苗薪火,并用一块块含金量极高的奖杯,让上党梆子在国内外一次次地唱响。现在,夫妇俩虽已是功成名就,但为了护佑、传承好我们的上党梆子,他们前进的脚步依然没有放缓。市里成立了以他俩的名字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梆子传习工作室”,他们从少年才俊中择优收徒,口传身授;他们把讲堂搬到学校、社区、农村,让上党梆子有意识地亲近学生、亲近社会。
画册中有两张吴国华、张保平和各自弟子的合影,照片中的两人春风满面,眼角眉梢都是笑。“弟子卢爱琴、郑法根、李丹已成为剧团的台柱子,青年演员成静云、齐素珍、侯慧琴等还获得了山西省‘杏花奖’。”说起上党梆子的后起之秀,谈到上党梨园一批批好苗子的脱颖而出,吴国华、张保平夫妇比自己获了大奖还开心。
古戏还得靠薪传。站在父辈的肩膀上,吴国华、张保平夫妇觉得他们这一代“薪人”,传承创新上党梆子责无旁贷,创造“梨花细雨满园香”的上党梨园盛景更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本版照片均出自画册《上党梨园第一家》。
来源:太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