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剧种出发 在传承中创造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第二阶段研讨会述要
周汉萍 刘 茜
由文化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北片)优秀剧目展演不再进行评奖,共安排三次研讨会,并于5月19日召开了本届展演(北方片)第一阶段研讨会。这一意在“加强艺术评论建设,推动艺术创作发展”的举措得到了各界的好评。5月31日,展演(北方片)第二阶段研讨会召开,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和艺术研究处处长周汉萍等有关负责同志与文艺界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参演院团负责人、主创人员30多人参加会议。
会议通过研讨展演(北方片)第二阶段上演的9台剧目,总结了地方戏在传承发展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经验,也指出了地方戏创作发展中仍然存在的部分问题。这9台剧目分别是:吉剧《站醒台》、吕剧《回家》、二人台《花落花开》、河北梆子《北国佳人》、陇剧《西狭长歌》、满族新城戏《洪皓》、豫剧《洪武皇后马秀英》、评剧《良宵》和《珍珠衫》。
一
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由于政府文化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扶持,地方戏走进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机遇。整体来看,本次参演院团的剧目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历史剧、现代戏、整理改编传统戏上显示出了“三并举”的自然平衡的良性生态,剧种建设上也张扬了各自个性、强化了特色,为百姓喜闻乐见。同时,艺术创作者较好把握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创作的剧目传递着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不乏反映昂扬的时代精神、贴合现代观众审美趣味的新创造。
地方戏曲,在传承中创造
季国平(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这些剧目在传承发展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经验,我略说三点:
一、把握戏曲本体,重视艺术传承。从这次集中展演的剧目,我们看到了对于优秀传统的敬畏和自觉传承,以往大制作、盲目创新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纠偏,也没有一味追求所谓“原创”,参演的两台评剧《良宵》和《珍珠衫》就是整理改编自传统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戏曲艺术而言,改编同样是一种创造。
二、彰显剧种个性,乡土气息浓烈。尊重传统、彰显个性、强化风格、寻求超越,这是我们在戏曲创作、在传承创新时要重视的一个核心问题。9台展演剧目剧种丰富多彩,题材兼及古今,风格各异。吕剧、评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大剧种充分显现出各自的风格和气派,吉剧、满族新城戏这样的新兴剧种,内蒙古二人台这样的小剧种,也都有着自身浓郁的特点和风格。以甘肃代表性剧种陇剧为例,《西狭长歌》集本土剧种、本土作家、本土题材、本土演员于一体,具有浓郁陇南乡土风情和韵味。
三、重视当代题材,创新表现手段。9台剧目中现代戏就有4台,充分表明近年来各地对于现代戏创作的重视和自觉,其中现实题材的剧目就有3台。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对于地方戏曲来讲是一个挑战,写好现实题材,关键在于把握时代精神和创新艺术手段,这在此次展演剧目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吉剧《站醒台》戏剧冲突的特殊性和激烈处集中体现在亲情、人情与真诚守信上。剧中的“醒台”既是贯穿全剧的重要道具,又是一股贯穿全剧的正面力量。吕剧《回家》中历史沧桑的凄凉、人物命运的悲怆、狐死首丘的守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人们期待着两岸早日团圆。
深刻和丰满的人物形象
薛若琳(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
展演第二阶段9个剧目的共同特点是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比较深刻和丰满。
吉剧《站醒台》刻画了“皇家鹿苑”的关娘、关雅丽、关雅梅母女三人围绕着鹿茸注水的赔偿而形成心理冲撞,掩盖造假还是揭露造假,是冲突的核心。二人台《花落花开》中朴素的高月清得知丈夫发生车祸致死,把怨气对准了肇事者,并索求赔偿,但当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因患癌症,故意制造车祸死去,以此为家属子女骗取赔偿时,摆在高月清面前的是到底揭不揭露事实的真相,但她最终选择说出实情,人物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陇剧《西狭长歌》的仇靖反对太守李翕在大山里修建栈道,李翕也不向朝廷推荐仇靖为“贤良方正”。但当仇靖知道太守李翕受同僚的诬陷撤职下狱,反而归来为李翕鸣冤叫屈,并且把李翕修栈道的功绩刻在了石碑上,体现了刚正不阿的品德。
吕剧《回家》别开生面,通过几个人物形象,生动表现了台湾老兵想家想娘的离愁别绪。满族新城戏《洪皓》歌颂了民族气节,宋朝史臣洪皓在金朝故地松漠一代作为特使被扣押了15年,南宋高宗皇帝与金媾和,但作为使臣的洪皓决不投降,铮铮铁骨,大丈夫气概,表现得特别充分。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北国佳人》,表现了一代“坤伶大王”刘喜奎婚姻的坎坷,表现了封建专制对艺人的迫害以及艺人为了尊严选择的痛苦道路。豫剧《洪武皇后马秀英》颂扬马秀英鼓励人们讲真话,鞭挞了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小人。评剧《良宵》根据评剧传统戏《马寡妇开店》改编,赞扬了马寡妇勇敢追求新生活,与狄仁杰终成眷属的佳话。评剧《珍珠衫》的改编,也很有意义,充分发挥了白派的艺术特色。
地方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渊薮
王蕴明(中国剧协分党组原副书记):
地方戏曲源于民间,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源头可上溯至《诗经》、《九歌》。《毛诗序》曰:“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地方戏曲深受乡野与朝堂的普遍喜爱,不仅是表达劳动人民愿望和情感诉求的重要渠道,也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道德、时代精神的重要形式。近60年来,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地方戏曲获得了新的生命,绽放了灿若星空的绚丽奇葩。
本届展演的优秀剧目,堪称近几年地方戏曲新作之大集锦,体现着广大艺术家的聪明才智、辛勤劳作和审美取向,传递着浓郁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昂扬的时代精神。如根据传统剧目《马寡妇开店》改编的评剧《良宵》,剔除了原剧中的封建糟粕与低俗表演,抒发了真挚健康的男女爱情。满族新城戏《洪皓》、豫剧《洪武皇后马秀英》、陇剧《西狭长歌》3部历史剧均较好地把握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塑造了本于历史又具有时代感的艺术形象。现代戏吕剧《回家》真实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浓烈的乡愁与家国情怀。现代吉剧《站醒台》呼唤了诚信,赞美了自省,展现了社会公德。这两出现代戏,不仅以深邃的意蕴、浓烈的情感动人心弦,又以其灵动的艺术表达、鲜明的剧种特色和地域风情,体现了戏曲现代戏的实绩。
“三并举”自然平衡的良性生态
王评章(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院长):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第二阶段剧目呈现了题材丰富、风格各异、剧种个性鲜明、乡土气息浓郁的特点,主题立意都很温暖,强调坚守、信守、宽容、理解、体谅,歌颂情操、情义、情怀。在历史剧、现代戏、整理改编传统戏上,也显示了自然平衡的良性生态。
历史戏方面出彩的是豫剧《洪武皇后马秀英》。这个戏深入浅出、亦庄亦谐,情节集中紧凑又疏朗流转,自有内在的节奏和动力,是部有生命、有性灵的戏。满族新城戏《洪皓》和陇剧《西狭长歌》也都是主题深刻、风格鲜明的好戏。
现代戏方面,吕剧《回家》让很多观众热泪盈眶。戏演的是台湾老兵刻骨铭心的乡土情结,纯粹写乡土情感、骨肉分离,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奇妙的是,戏表现的情感越单纯,反而越引人思考那一代人的无辜和不幸,思考如何避免那样的灾难和牺牲。只要不忘记那一代人的痛苦,悲剧就不会再发生。吉剧《站醒台》通过站在“醒台”上自责自罚的地方民风,呼唤民间传统文化的重建。河北梆子《北国佳人》塑造了一代女伶刘喜奎的形象。
整理改编传统戏方面,中国评剧院的《良宵》是对《马寡妇开店》的创造性改编,做得极其精美,致力于提升评剧的审美品位。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的《珍珠衫》,虽有大改却不动声色,做得从容有古意。
《回家》是一曲圆梦的赞歌
徐培成(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吕剧《回家》根据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台湾老兵高秉涵把100多位台湾老兵的骨灰带回山东老家的故事创作而成。把老兵们的骨灰埋入故乡之土,让他们落叶归根、魂归故土,圆他们几十年朝思暮想的回家梦,是这部戏的主题。这一出戏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故土是什么?国家是什么?这出戏让每个人都情不自禁地反思,回家干什么?
《回家》为当下优秀现代戏的创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努力与贡献。编剧刘桂成与导演卢昂继京剧《瑞蚨祥》之后,仅用半年时间又把《回家》这台精美的好戏推上了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的舞台,功不可没。同时,我对山东省吕剧院非常敬重,剧院在排演《李二嫂改嫁》、《苦菜花》、《补天》等优秀剧目的基础上,创作演出了歌颂新时期好干部的吕剧《百姓书记》。这种有着高度时代责任感的创作精神值得赞美和学习。
创作观念的突破
黎继德(《剧本》杂志主编):
看山东省吕剧院的现代戏《回家》,想不感动都难。这台戏的贡献之一,是创作观念有所突破。它写的是两岸关系,但主要人物却是高秉涵等台湾老兵,而且都以正面形象出现,这在戏剧舞台上并不多见。这种突破是一种进步,血浓于水的民族之情、落叶归根的基本人性和与生俱来的爱国之心具有超越信仰之别、海天之隔、党派之争、群团之利的强大生命力。正因为有这种突破,创作者才能放开手脚,贡献一批经历、性格、命运各不相同的台湾老兵形象,如对家乡、对娘亲、对妻子一往情深,重诚信、敢担当的函子,敢作敢当、替友赴死的山根儿以及执法如山、忍痛灭亲、表面冷酷、内心煎熬的葛镇山等,就连戏份不多的瘸连长也不简单,既是勇士又是凶神。可惜的是,葛镇山写得简单了些,否则会更有价值。
《回家》写的是真人真事,但又做了很大的艺术加工。它保留了高秉涵隔岸唤娘、吞食故土、护送骨灰等真事,但又虚构了叶子为寻找恋人山根儿而女扮男装、赴台当兵等人物和情节,使全剧更加丰富、曲折、传奇。尤其是将妻子已嫁改为终生等待,甚至连新婚铺设也保持不变,一如当时,既超越了现实,又深化了主题。结尾处,白发苍苍的妻子见到函子,打开柜子,满满的定情信物“麦卡万福”流泻而出,把全剧推向了高潮,极大地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可见,真人真事不管多么动人,都需要进行艺术加工,这是《回家》的又一贡献。
二
本届展演彰显了近年来地方戏创作的累累硕果。然而,显而易见,各地方戏剧种很多,它们的生存发展情况并不一样。发挥自身长项,借鉴其他剧种发展经验,补足自身弱项,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仍是很多剧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建议,我们必须把它们不同的现实存在状况考虑进去,真正做到 “从剧种出发”,在传承中创造。与会者还强调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编、导、演、音、舞美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优秀剧目的涌现,需要一度创作、二度创作的综合水平的提升。另外,还须重视的是,戏曲创作取得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贵在不断打磨修改,好戏是在磨砺之中闪光的。
感动鼓舞,也要正视问题
赵伟明(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
本届展演第二阶段的9台剧目题材广泛,色彩缤纷。河北梆子《北国佳人》综合演出呈现比较好的水平,剧种特色十分鲜明。吉剧《站醒台》吹动了热辣辣的东北风,该剧直面被金钱利益扭曲的人心,呼唤诚信善良的传统美德。吕剧《回家》是一部触及政治,蕴藉大情感的震撼人心的力作。评剧《良宵》细腻缠绵、灵动简约,是推陈出新打造传统评剧升级版的佳作。陇剧《西狭长歌》的艺术感染力、思想冲击力、舞台表现力都是好的。满族新城戏《洪皓》取材真实历史,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戏剧性。豫剧《洪武皇后马秀英》的主演王红丽光彩独具,演技娴熟,功力不凡。评剧《珍珠衫》戏味足,有传统评戏的老味道;立意新,有整理改编的新韵致。旦行表演很到位,舞台上有光彩。二人台《花落花开》剧种特色突出,戏剧冲突强烈。
当然,我们在为本届展演艺术成果感到鼓舞的同时,也要清醒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戏曲表演退化的问题、思想开掘乏力的问题、戏剧观念拘谨的问题。这些问题理应得到戏曲理论研究者和参演院团负责人的注意。
好戏在磨砺之中闪光
谭志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9台剧目中《回家》、《良宵》、《洪武皇后马秀英》、《西狭长歌》、《北国佳人》是最近创作的新作,虽然演出场次有限,还没经过精打细磨,但有看点、有亮点。展演让人称道的是一批经过打磨、不断修改加工的剧目出现。这批剧目经历了岁月和观众的检验,更加精彩、更加耐看。吉林省吉剧团演出的《站醒台》经历了从《新桃李梅》、《鹿乡姐妹》到《站醒台》的过程。“醒台”是他们找到了一个新颖独特的戏剧支撑点。从“醒台”,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那就是讲诚信、知错能改、善于反思,“醒台”具有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
松原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演出的《洪皓》创作于2008年,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金奖,两度进京,曾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洪皓》塑造了一个苏武式的人物,洪皓在出使大金遭软禁的形势下,传播汉文化,同时也学习大金的北方游牧狩猎民族的文化艺术,力促民族之间文化交流融合,建立了友谊,赢得了爱戴。洪皓跳的大段大金舞蹈的场面不仅好看有气势,有特点,且有文化寓意,这是文化自觉的产物。
呼和浩特民间歌舞剧团演出的现代戏《花落花开》,我曾在2010年看过,此次进京展演,变化很大,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扑面而来。《珍珠衫》是评剧的骨子老戏,也是白派代表剧目之一,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此次的演出与我几年前在唐山看的演出相比较,感觉最突出的是阵容的齐整。
好戏在磨砺之中闪光,如何磨砺,使好戏更加光彩照人,这是一个创作中的难题。改戏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不仅需要胆识,更考验创作者的艺术积累、艺术修养、艺术审美能力。我希望这批优秀的地方戏在经过磨砺后发出更大的光彩,为戏曲宝库增添一批精品。
渴求优秀编剧、优秀剧本
何玉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从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第二阶段的剧目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地方戏虽然分布分散,地域不同,但是,对于道德观、价值观和人格精神的坚守却是一致的。
其次,新兴剧种建设进入自觉的发展阶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有60多个新兴剧种诞生,目前活跃和较为活跃的有15个左右。在这一轮演出的9台剧目中,吉剧、陇剧、满族新城戏3台是新兴剧种。这几个剧种在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剧种建设,特别是对于剧种音乐的挖掘整理和借鉴融汇,做了大量的、创造性的工作,形成了具有独特剧种特色的音乐形式。这几个剧种还特别注意剧目建设,吉剧还提出了“紧跟时代、面向市场、立足本土、全面创新、引领风尚”的总体目标。这几个新兴剧种的发展给地方戏其他剧种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再次,坚持为底层民众服务的方向。多年来,地方戏剧团始终把下乡演出、公益演出和面向最广大观众演出作为应尽之责。如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年平均演出400场以上,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常年参加“民族艺术进校园”“百姓周末大舞台”及春节庙会等公益性演出,山东省吕剧院、中国评剧院的演出足迹遍布各地,是全国演出现代戏的“八大红旗院团”中的两个团,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荣获“中国乡土艺术表演成就奖”等。
展演剧目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就剧目演出的整体而言,剧本创作还比较薄弱,创作观念还比较滞后。二度创作实力较强,舞台上有一批各剧种的优秀演出人才,于此,戏曲创作整体呼唤优秀编剧、优秀剧本。另外,舞台美术创作需要空灵、写意和更加“戏曲化”,按照戏曲艺术的规律进行创作,使地方戏的发展更好地运行在戏曲艺术的轨道上。
呼唤喜剧
苏丽萍(《光明日报》高级记者):
观看展演中的9台戏,给人的感觉是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但遗憾的是没有看到喜剧,而且这次北方片展演,25台戏中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喜剧,令人失望。
这些地方戏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的也不乏喜剧因素,但却都做成了正剧。尤其是这么多台戏看下来,每台戏都那么沉重,都要弘扬主旋律,即使是反映小人物的故事,也板着脸。虽然看后都很有启发,有的还很感人——比如吕剧《回家》,但都是正剧,毕竟太单调了。在我看来,吉剧《站醒台》完全可以做成喜剧。剧中已有很多喜剧的元素,包括那几个龙套似的喜剧人物,而且有浓厚的二人转的喜剧氛围和根基。难道喜剧就不能阐释“诚信”吗?记得看过中国评剧院的喜剧《马本仓当官记》,让人在笑声中思考。还有李学忠导演的京剧《乌纱记》和《弦高献牛》,至今想起来仍觉得可乐。陇剧《西狭长歌》中的反面人物南郭瑜的表演很有喜剧色彩,动作变形、夸张,据称吸收了皮影的表演手法,虽有些脸谱化,却符合人物性格,刻画出其变异的内心世界。评剧《良宵》改编自《马寡妇开店》,好像原剧是喜剧,改编后也成了正剧。豫剧《洪武皇后马秀英》原为剧作家梁波创作的《大脚皇后》,剧情围绕皇后的大脚能不能说的问题,颇有深意。此剧曾被京剧、评剧搬演过,均属喜剧,但豫剧《洪武皇后马秀英》却削弱了喜剧成分,让人觉得不过瘾。朱元璋与马皇后均来自于民间,可以将此剧做成喜剧,或增强其喜剧成分,这样更具观赏性,也更符合豫剧浓烈的剧种特色。
另一感觉是地方戏仍需有过硬的明星,也就是在观众中有知名度的角儿。如河北梆子的王洪玲、豫剧的王红丽、评剧的王冠丽和王平等,其实陇剧的边肖也很出色,但因剧种的关系,在京城观众中知名度不够。其他地方戏也应注意培养名角,扩大其影响力,这也有助于开拓演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