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退出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首 页
戏曲新闻
视频欣赏
经典唱段
伴奏下载
团体简介
人物简介
戏迷天地
访谈采风
唱段唱词
唱段曲谱
上党戏曲论坛
收起
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最新推荐
上党梆子梅花版《秦香莲》中
上党梆子梅花版《秦香莲》下
二簧《五丈原》
上党梆子《牛岳路遇》徐天昌 赵福正
上党梆子《三关排宴》上
上党梆子《三关排宴》中
上党梆子《三关排宴》下
上党落子《大路通天》
晋戏协荣获CCTV11《一鸣惊人》栏目周冠军
第二届青少年戏曲比赛在沈阳举行
西调剧团回娘家演出
晋城:我市戏迷下月将赴央视录制《一鸣惊人》
晋城:凤西文体宫公园北门天天有广场晚会
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落幕 80后挑大梁毫不怯场
河南曲剧《老鼠嫁女》美国获奖
河南8台豫剧大戏亮相京城
戏曲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戏曲新闻
谢长廷吃烤鸭看戏曲 体验老北京生活况味
中新网10月8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谢长廷北京行,他提到,这里的人,很热心、善良。也因此在众多行程中,谢长廷抓了空档,走了一趟北京前门大街,吃了全聚德烤鸭;还在临走前最后一夜,绕去老舍茶馆,喝茶、看戏曲,稍稍体验了老北京的生活况味。 报道说,谢长廷“登陆”访问第一天,在东山岛祭拜谢氏开台祖时,特别在宗祠墙上题字“追远厚德”;看见这四个字,一度还以为是谢长廷自我勉励要“慎终追远”,直到来了北京,才晓得原来意义恐怕是不仅于此。 在北京街头,常可见到树立着红色招牌写着“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其中,“包容”是谢登陆后每天必讲的关键字;而“厚德”不就早在他登陆第一天,就高挂在谢氏宗祠了吗? 报道说,或许在宗祠题的字,与北京精神不谋而合。看来,在面对、解决差异前,谢长廷的第一步是尝试从“理解”开始。
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
湖北日报讯 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于2000年由湖北省楚剧院和湖北省汉剧院合并组建,2004年12月新建黄梅戏剧团,是我省地方戏曲领域具有实验性、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省直专业艺术表演院团。剧院拥有楚剧、汉剧、黄梅戏三大地方戏曲剧种,下设楚剧团、汉剧团、黄梅戏剧团、黄鹤戏楼等多个演出经营实体。现有职工400余人,其中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人员4人、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政府专家津贴人员2人,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2人、“文华表演奖”4人、“文华作曲奖”2人,7人荣获“红梅金奖”和“红梅奖”。 剧院两次被中宣部、文化部等部委授予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称号,连续十五次荣获“湖北省百团上山下乡先进单位”和“全省示范院团”荣誉称号,多次应邀赴我国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等地演出,深受海内外观众欢迎。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剧院先后创作、改编、整理、移植演出剧目300余台,多次荣获国家和省内外各种奖项。 剧院人才辈出,涌现出杨俊、张巧珍、程彩萍、彭青莲、詹春尧、陈常喜、金荣霞、刘家军、李瑞明、李丽超、蔡燕、张虹、吴斌、梁志坤、段秋萍、周金元、胡晚英、欧阳阿芳等众多楚剧、汉剧、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和知名演员,以程丞、王惠君、王洪敏、邓伟、李爱、施露、曹祝来、吴进良、程力、田肖肖等为代表的优秀中青年演员正脱颖而出。
山东荷泽:新机制让地方戏重现生机(CCTV)
央视网消息:戏曲之乡——山东菏泽通过创新机制,让地方戏曲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这段时间,菏泽定陶县两夹弦剧团开展了进社区演出活动,每到一地,都吸引了不少观众。 今年1到8月,剧团已经演出了300多场,相当于以前一年的演出量。这样的变化来自于机制创新。去年,菏泽市将包括两夹弦剧团在内的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的专业剧团,改制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兜底”基本工资。剧团每推出一部新剧,财政也给予奖励。同时,剧团内部实行收入和市场挂钩的办法,调动演员积极性。 改革激发了剧团创作的活力,近年来,当地的柳子戏、四平调等地方剧种得到传承。山东梆子古装剧《大唐巾帼》、枣梆现代剧《枣树情》等剧目先后获得30多个省级以上奖项。
河南曲剧大师海连池4日去世 “小苍娃”成绝响
人民网郑州10月4日专电 据网友微博,2012年10月4日凌晨5时,河南曲剧著名表演艺术大师,人民艺术家,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河南曲剧“海派”创始人海连池先生在郑州与世长辞。业界相关单位证实了这一说法。“小苍娃”从此成为绝唱。消息传出,网友纷纷表示哀悼。 海连池,1945年生于河南郑州。曾担任郑州市曲剧团团长,代表作有曲剧电影《卷席筒》等。 海连池近年来一直饱受疾病困扰。6年前,海连池老人因心脏功能不好,实施过冠状动脉手术,安放了四个支架,今年七月份还曾发多支血管病变,心脏再次出现狭窄,频繁心绞痛等症状。另外老人4年前因患肾癌切除了左肾,右肾动脉出现狭窄,肾功能不全,他还患有多年严重高血压、腹主动脉夹层、肺功能不全、肺大泡等。(时岩)
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落幕,我省成绩喜人
9月24日,中央电视台“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决赛落幕。此次青京赛一共进行了17场比赛,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对每场比赛进行了现场直播。山西省京剧院选送的青年演员王越获“花脸组金奖第一名”,冯祺鹏获“青衣组银奖”,单娜获“青衣组铜奖”。 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是全国京剧界的一大品牌赛事,自1987年开赛以来,凭借25年的实践和积累,已成为弘扬民族艺术、振兴京剧事业、发掘和推出京剧人才、引领和推动中国京剧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平台,深受广大观众和戏迷朋友的欢迎。历届青京赛推出的众多获奖选手如于魁智、孟广禄、李胜素、张建国等已成为当今京剧舞台的领军人物。 青京赛平均每3到4年举办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本届青京赛报名人数多,演员表演水平高。大赛从490名报名选手中遴选出172人进入复赛,经过重重竞技和层层筛选,最终选出100人进入决赛,角逐各行当的金、银奖。省京剧院共选送9名青年演员报名参赛,最终取得一金、一银、一铜的可喜成绩,这也是迄今我省选手在青京赛中成绩最好的一次。 来源:山西省文化厅
2012河南中秋戏曲晚会 七省市演员同台献艺
又是一年中秋到。9月25日晚,由省文化厅、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主办,河南电台戏曲广播、河南省曲剧团等单位承办的“2012河南中秋戏曲晚会——中国曲剧品赏会”将在河南人民会堂拉开大幕。届时,中国曲剧的四大地方剧种(北京曲剧、河南曲剧、四川曲剧、昆明曲剧)将在中原大地首次会面,来自北京、四川、云南、湖北、河南、河北、安徽等全国7个省市的40余位曲剧演员将同台献艺。 整台晚会分为《豫风曲韵》、《京腔曲韵》、《曲韵传情》、《曲韵飘香》四个篇章。晚会上,北京曲剧名家盛国生、宿晓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陈巧茹,昆明曲剧演员丁琦,河南曲剧名家牛长鑫、胡希华与当今河南曲剧名角杨帅学、方素珍、刘青、刘艳丽、刘爱云、海波等,将为观众演唱不同地方曲剧剧种的经典剧目唱段,展示中国曲剧艺术门类四大剧种的独特魅力。 主办方负责人表示,晚会将通过对中国曲剧各地方剧种的挖掘与展示,让观众发现曲剧之美,并一起探寻曲剧发展之路,唤起社会对曲剧剧种的关注、对戏曲文化的重视。 来源:河南日报
“红梅飘香”青年戏曲演员大赛昨晚决赛
首届中国?江苏文化艺术节期间,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省戏剧家协会承办的“红梅飘香”青年戏曲演员演唱大赛决赛昨天在南京理工大学举行。据悉,决赛结果将于在无锡举行的艺术节闭幕上揭晓。 据悉,凡在江苏省内专业戏曲团体从事戏曲表演工作,年龄在40周岁以下,获得过“江苏戏剧奖?红梅奖”,且未获得过“中国戏剧奖?梅花奖”的演员,均可申报参加大赛。全省11个地市和省演艺集团报送的33位选手通过了资格审核。经过复赛角逐,来自京剧、昆曲、越剧、锡剧等剧种的15名新生代演员进入决赛。各剧种梅花大奖、梅花奖得主,著名表演艺术家顾芗、倪同芳、陈澄、陶琪、李洁等担纲评委。 在采访中,演员们对记者诉说学戏的甘苦,更希望继承传统并发扬光大。28岁的张争耀是省昆剧院的第四代演员,此次以最高分进入决赛。主攻巾生兼官生的他,扮相俊美,在年轻观众群中小有名气。一段京剧《杜鹃山?家在安源》让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的大弟子高飞尽展实力。她透露,赴北京青京赛的师父还打来电话,叮嘱她表演的细节问题,师徒关系情同母女。高飞从小歌唱得好,也曾去歌厅当过歌手,“那就是一段经历,京剧的底蕴令我难以抗拒舞台的魅力,它比流行歌曲更经得起考验,我庆幸选对了。” 对于江苏苏州苏剧团演员杨?华唱的苏剧《白兔记?出猎》,观众还有些陌生。其实苏剧同时具备“评弹的语言美,昆曲的表演美,吴歌的曲调美”,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曲调幽静柔和、清丽婉转。但与昆曲、评弹的风光无限相比,苏剧一度颇为凄凉。杨?华告诉记者,她原先师从倪同芳老师学锡剧,2006年才开始从事苏剧传承。虽然身为苏州人,但此前对苏剧可谓一张白纸。还好苏州启动了苏剧的传承工作,逐步形成以柳继雁、叶和珍等“继”、“承”字辈老艺术家为精英、王芳、陶红珍等“弘”字辈演员为中坚,原先的锡剧团青年演员为基础的苏剧传承的人才梯队。今年苏剧团打造的苏剧《红豆祭》也在南京成功上演。现在跟从前传统剧目很多,演出却很少的窘况相比,苏剧已经重新起步。“因断档而流失的观众回来了,更有许多年轻人爱上了柔美宛如小桥流水的苏剧。”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戏曲国宝”裴艳玲将在天津推出《寻源问道》
新华网天津9月19日专电(记者 周润健 帅安宁)三度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有着“戏曲国宝”之称的戏曲大师裴艳玲,10月12日将在天津大剧院推出《寻源问道》戏曲集锦专场,为观众带来一场京剧、昆曲、梆子“三下锅”的精彩演出。 裴艳玲五岁登台、九岁挑梁,一生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先学京剧、昆曲、后学梆子。六十多年间,裴艳玲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硬汉”形象,她所扮演的林冲、钟馗,赢得了“活林冲”“活钟馗”的赞誉。 作为自己艺术生涯的集中展示,《寻源问道》由裴艳玲与著名导演林兆华携手推出。在这场戏曲集锦中,裴艳玲以“边表演边讲解”的独特方式,展现中国传统戏曲美学。 据了解,在这场演出中,裴艳玲先武后文,上半场以昆曲武生戏为主,将展示《夜奔》《探庄》《乾元山》《蜈蚣岭》四折昆曲中的“新水令”片段。届时,裴艳玲将不施粉黛、不带行头、不着戏装,在林冲、石秀、哪吒、武松这四个戏曲人物间变幻穿梭。下半场,将展示梆子《南北和》和京剧折子戏《洪洋洞》。 “这场演出没有大制作,也没有大舞美,舞台上将一切从简,只有简单的几样道具。整场演出以一种近乎原生态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其目的就是使观众不受影响地直面戏曲最吸引人的、也是其赖以生存的东西――演员表现力。”裴艳玲说,“戏曲的精致在于人物,而不是过度包装,这也是我排演《寻源问道》专场的初衷。”
晋城:戏迷版《三关排宴》成功搬上舞台
(本网讯 通讯员申陵锋报道)经过近一年的策划、排练,9月12日下午,由晋城市上党戏迷协会部分会员精心排练的上党梆子传统戏《三关排宴》在沁水县嘉丰镇刘庄村成功首演,精彩的演出赢得戏迷观众一致好评,本次演出得到了晋城市梨园春上党梆子剧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传统戏《三关排宴》是上党梆子经典之作,由著名作家赵树理改编而成,曾经被老一辈艺术家拍成电影在全国播映,在群众中具有较大影响,至今仍在舞台上久演不衰,具有一定的艺术生命力。该剧中佘太君由王梅(前)、赵桂香(后)饰演,肖银宗由赵忠凤饰,杨四郎由张小文饰演,桃花公主由张君霞饰演,所有演员均为戏迷,分别来自城区、高平、陵川、沁水、阳城等各县(市、区),可以称作是晋城戏迷票友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 据了解,该剧自去年10月份开始投入排练,特别邀请了泽州县文化馆李国富老师导演。在排练过程中,还得到了著名鼓帅孙有根以及吴国华、张保平、侯慧琴等戏曲名家的悉心指导。 李国富在说戏 张保平 吴国华在辅导戏迷 侯慧琴在指导
晋剧《大红灯笼》获曹禺戏曲剧本奖
本报9月8日讯(记者 孙轶琼)日前,第20届曹禺戏剧文学奖(第四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在曹禺的故乡??湖北省潜江市举行颁奖晚会,我省选送的晋剧《大红灯笼》获得戏曲剧本奖。 此次共有8部作品获奖,晋剧《大红灯笼》占得一席。该剧是编剧贾璐根据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讲述了民国初期在深宅大院里3个女人的故事,在反映“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争斗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的同时,揭露了封建男权社会和封建宗法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与摧残。专家介绍,该故事本身虽然没有多少传奇色彩,但经过舞台的艺术形式呈现后,使得这个陈旧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审美价值。此外,其他获奖作品分别为:《朱安女士》《红旗渠》《将军道》《乌蒙山》《米脂婆姨绥德汉》《与妻书》《生命档案》。 来源:山西晚报
江苏省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成立
本报讯 (驻江苏记者王炜 通讯员巢丽)9月4日,江苏省10多位戏剧梅花奖表演艺术家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庆贺江苏省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在南京成立,这是目前全国第一家省级戏曲现代戏研究的专业学术团体。 江苏是戏曲现代戏大省。30年前,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成立于江苏,此后的10周年、20周年、30周年纪念大会,都选择在江苏召开,这都缘于江苏具有现代戏创作的独特优势。江苏的戏曲现代戏创作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形成热潮,新中国成立后从50年代的《双推磨》、《满意不满意》等,到新时期的《小小得月楼》、《十品村官》等,再到近年来获得国家大奖的《一二三,起步走》、《骆驼祥子》、《少年华罗庚》等一批现代戏精品佳作,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江苏省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由江苏省文化厅主管,坚持立足江苏,放眼全国,着眼于戏曲现代戏剧目建设和创作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江苏全省戏曲现代戏艺术实践,扶持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总结戏曲现代戏创作经验,探索戏曲现代戏创作的艺术规律,促进江苏戏曲现代戏创作表演迈上新台阶。 来源:中国文化报
北路梆子杨仲义荣获第八届中国金唱片奖
8月31日,第八届中国金唱片奖颁奖仪式在贵州省贵阳市隆重举行。我省著名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杨仲义荣获戏曲类演员奖,全国仅有4位戏曲演员在本届评比中获奖。 “中国金唱片奖”由中宣部批准设立,是我国唱片(音像)业文艺类节目评比中具有学术性和艺术性的高层次奖励活动。自1989年创设以来,已成功举办八届(自第四届起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金唱片奖”为弘扬主旋律、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已有七百余名海内外知名艺术家及作品获得了该奖项,在海内外唱片界、文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前,我省获得该奖项的共有五位著名表演艺术家,分别是丁果仙、王爱爱、张爱珍、武俊英、史佳花,杨仲义成为我省戏剧界的第六位获奖者。在本届评奖活动中,杨仲义演唱的《雁门梅花发高枝——北路梆子杨仲义唱腔集锦》被评为戏曲组第一名。这部专辑以北路梆子为主干,交响乐为基础,汇集了《血手印》、《清风亭》等七个经典唱段,是杨仲义三十多年舞台艺术实践的结晶。面市以来,深受市场欢迎,目前已销售5000余张。 来源:山西省文化厅
陵川县上党戏迷协会成立
本报讯 8月19日,我县在农委三楼会议室召开上党戏迷协会成立大会。协会的成立是广大上党戏迷生活中的一件好事,同时推动了我县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会议宣读了上党戏迷协会筹备情况以及协会章程草案,选出29个理事。理事会选举杨福德为戏迷协会会长,聘请县政府党组成员刘鲜红、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连嘉山、县文广新局局长陈永清、县文联主席马素花为名誉会长。 我县上党戏迷协会是在夕阳红文化活动园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协会目前已有会员60多人,且以60岁左右的老人居多。成立后的上党戏迷协会将组织和开展研讨、演出、宣传、辅导和普及等活动。 刘鲜红在讲话中希望社会各界加大对戏迷协会的支持,同时希望戏迷协会为弘扬上党戏曲文化,丰富活跃我县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陵川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来源:陵川新闻报
晋城:上党戏曲大型公益演唱会成功举行
(本网讯 通讯员申陵锋报道)为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引导健康文明的生活风尚,展示戏迷票友的靓丽风采,9月2日下午,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市上党戏迷协会承办、市群众艺术馆协办的“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上党戏曲大型公益演唱会”在晋城市凤西广场成功举行。 下午3时,伴随着欢快、喜庆的唢呐声,演唱会在一段上党梆子《抬花轿》中拉开帷幕。随后来自晋城、长治两地的10余名戏迷,你方唱罢我登场,个个精神十足、激昂高亢,把自己的拿手唱段演唱得酣畅淋漓。特别是从长治远道而来的戏迷安晓平,嗓音高亮,韵味十足,两段《坐宫》赢得戏迷们阵阵掌声,展示了准戏迷的实力和水平。而来自市上党梆子剧团的专业演员卢爱琴,则让戏迷们随便点戏,一段上党梆子《金水桥》、上党二黄《打金枝》更是让戏迷们大呼过瘾,将演唱会推向高潮。最后由戏迷赵秋贵彩唱的一折《过江杀督》,火爆炽烈、大受欢迎,再现了上党梆子二花脸的艺术特色和表演风格。 据了解,市上党戏迷协会成立以来,每年都要在广场举行大型公益演唱会,旨在传承地方文化,弘扬上党戏曲,为上党戏曲的明天鼓与呼。而市文广新局在广场新改建的“百姓大舞台”为戏迷们提供了更好的展示平台,必将促进我市群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李寨中学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
今年暑假期间,泽州县李寨中学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利用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受到师生好评。 李寨中学是我市实践教育活动的老典型。近年来,该校实践教育活动进一步引深,充实了新的内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全乡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学校注重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创新开展了舞蹈、书法、摄影、园艺等实践教育活动,收到良好的成效。今年以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学校充分挖掘本地“梨园之乡”、“上党梆子重要发源地”这一资源,邀请当地上党梆子民间艺人,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渗透上党戏曲课,并利用暑期对中小学有戏曲特长的学生进行了半月多的上党戏曲兴趣班培训。先后两期共免费培训中小学生60余人,现已有30余人可进行选段清唱、登台表演。 戏曲文化进校园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承,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李寨梨园文化之乡的建设,做到了社会、家长、学生“三满意”。(段永章) 来源:晋城新闻网
52个海内外团体汇聚第四届潮剧节
第四届潮剧节(汕头)将于9月24日至28日在我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潮剧团体届时将在各大剧场演出优秀剧目。记者获悉,截止目前,初步确定将有来自美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等和国内共52个海内外团体参演,为观众带来剧目共30多台,充分展现潮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届潮剧节以“同唱潮音雅韵、共建幸福家园”为主题,将体现“大联欢、大融合、大发展”的特点。潮剧节将举办10项主要活动,优秀剧目展演是其中之一。在目前已初步确定参演的52个海内外团体中,境外团体19个,境内团体33个。展演内容精彩纷呈、风格各异,既有大型潮剧、潮剧折子戏,也有潮曲唱段、潮曲对唱、潮曲弦诗、大锣鼓等各类节目。同时,本届潮剧节还邀请粤剧、汉剧以及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皮影戏的代表性戏曲团体参加。届时,除了在艺都大剧院、岛影剧院、林百欣会展中心、慧如剧场以及公园、广场等地展演之外,还将组织部分团体到粤东各市进行展演。
闽知名戏剧演员 集体充电
本报讯 “梅花奖”演员、各艺术院团台柱、全省各剧种代表性人物8月15日会聚榕城,参加由省文联、省剧协共同主办的“全省首期知名演员读书班”,集体充电。据了解,读书班开班期间,著名戏剧专家季国平,“昆剧第一小生”岳美缇,“京梆代表”、“二度梅”刘玉玲,著名戏剧专家薛若琳等来自北京、上海和省内的10位著名艺术表演家、戏剧专家、编剧联袂为学员授课。内容有名家大讲坛、表演艺术互动、剧目观摩等。 福建京剧院、福建人艺分别在15日晚、16日晚演出优秀剧目京剧《情仇剑》和话剧《沧海争流》。 来源:海峡都市报
沈铁梅呼吁社会各界来关注川剧
20日上午,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一行应邀参加了在成都召开的“纪念中共四川省委发出‘振兴川剧’号召30周年座谈会”。 川渝两地各位名家纷纷对“振兴川剧”30周年来的一系列成果,以及川剧未来的发展做出了深刻的研讨。铁梅就“川剧事业的累累硕果、川剧的传承与推陈出新、川剧的振兴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三个话题作出发言。对于振兴川剧,沈铁梅无比激动:“作为有良心的川剧人,应该从我们的缺陷与不足做起,应该规范管理,摒弃土气、俗气和没用章法的所谓‘随意’。川剧的振兴不仅仅局限于行内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川剧艺术是巴蜀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巴蜀人民的品格。30年的不懈努力,川剧艺术走在了全国戏曲前列,在传承的过程中,川剧艺术展现了他独特的魅力。业界人士纷纷倡导,必须长期的、自觉的担当起振兴川剧的责任。著名剧作家魏明伦在会上说道:“我们的川剧不但要出戏、出人,更要出观众。”
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启动仪式在苏州举行
由文化部组织的“名家传戏——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启动仪式”,日前在苏州举行。王芝泉、侯少奎、张继青等当今最杰出的11位昆曲表演艺术家正式将22位优秀青年演员收为弟子,“昆曲故乡”苏州再次见证了昆曲的血脉传承。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岳美缇作为名家代表发言:“我们这些人虽然到了‘从心所欲’的年纪,但会抱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精神,将上一辈传下来的昆曲大旗传承给下一代!”“我们年轻一辈定将奉献艺术,传承文化,不负历史使命!”青年演员代表俞玖林应声而答。就在前一晚,俞玖林与日本“梅兰芳”坂东玉三郎压轴演出《牡丹亭》,现在,他成为昆曲艺术大师汪世瑜的弟子。 拜师仪式上,22位弟子依次分别给自己的老师深深地鞠了三躬,并献上鲜花。老师们也带来了礼物,有“昆坛清丑”之称的刘异龙将刻有其唱腔、曲调的全套光盘送予自己的两位弟子,并寄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与其他剧种一直保持着行礼拜师传统不同的是,被誉为我国民族戏曲“幽兰”的昆曲艺术多年来一直延续着没有正式拜师收徒仪式的默默教授方式。而此次“名家传戏”工程的启动,不仅打破了这一传统,而且还打破了地域流派的限制。11位昆曲名家分别来自全国7大昆曲院团,涵盖巾生、闺门旦、武旦、丑儿等多个行当,22位优秀青年演员也是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院团。 出席仪式的文化部艺术司长董伟表示,昆曲是“活态艺术”而非“博物馆艺术”,青年演员兴则昆曲艺术兴,青年演员强则昆曲艺术强。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一直高度重视昆曲的传承,此次“名家传戏”工程即旨在整合全国的优秀昆曲艺术资源,打破院团、地域限制,使昆曲艺术得以传承与发扬。“这只是‘黄埔首期’,今后将有更多的昆曲名家与优秀青年演员加入到这一昆曲传承工程当中。”董伟说。
我省选手第七次摘得“小梅花”全国桂冠
8月8日至12日,由中国剧协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在江苏泰州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及中直单位的120名小选手参加了决赛。其中,我省晋中艺校、临汾艺校、运城艺校选送的6名选手入围专业组比赛,太原市和晋中市选送的3名选手入围业余组比赛。在三天六场紧张激烈的角逐中,晋中市文化艺术学校年仅13岁的任家乐同学以一出晋剧《石秀探庄》脱颖而出,最终以98.81分的全场最高分摘得本次大赛“金花冠军”。这也是我省第七次摘得这一奖项的全国第一。 据悉,本届比赛年龄最大的选手14岁,最小的选手只有4岁,他们唱、念、做、打有板有眼,手、眼、身、法、步样样扎实,很好地继承了戏曲艺术的基本功,让观众看到了戏曲艺术的希望与未来。历届“小梅花”资深评委、原中国戏剧家协会组联部副主任段大雄介绍说,这次比赛聚集了全国各地戏曲小演员的精英,有不少选手本来就是电视明星。观众普遍认为,本届参赛选手的总体水平高于往届。 “小梅花”称号是我国少儿戏曲艺术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也被誉为少儿戏曲艺术的希望工程。该活动1997年创办,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有上千名选手荣获了“小梅花”称号,不少选手成长为戏曲艺术的新星。在十六届比赛中,我省先后七次摘得“小梅花”全国第一,共有150余人获得“小梅花”荣誉称号,我省的获奖总数和获奖质量居全国之首。 来源:山西省文化厅
上一页
1
2
...
23
24
25
26
27
28
29
...
53
54
下一页
共 1068 条
备案/许可证号:
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