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谈艺说戏
当前位置:首页>谈艺说戏
上党梆子的改革与发展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1-09-27 13:49:44
来源:
编辑:

上党梆子的改革与发展之我见

    今天很荣幸来参加“上党梆子继承与发展研讨会”,也感到很欣慰。因为几年前就一直在找这样一个组织,找这样一个机会想和大家一起聊聊上党梆子,谈谈看戏感受。后来认识了晋安、侯自强、李晋彪等戏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晋安,终于成立了上党戏曲戏迷协会。我希望大家都能大力支持戏迷协会,为上党戏曲的传承做贡献。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上党戏曲会永远流传下去。
    我从小就喜欢上党梆子,可能小时候受到家里的影响吧。我高祖是上党梆子老艺人赵青海,祖父也是非常痴迷上党梆子,凡周围十几里之内有上党梆子演出,是必去看的。小的时候也随祖父到处看戏,听他给我的戏曲故事和梨园掌故。上大学后就很少看到上党梆子演出了,看的京剧和昆曲就逐渐多了。
    我不谈上党梆子的过去,因为在座的都是上党梆子的专家,对上党梆子的历史很清楚。就结合我以前看戏的感受,说一点对上党梆子改革与发展的看法吧,欢迎大家批评。
    第一:上党梆子的舞台演出方面。
    1、 化他山之玉,为己所用。
    学习其他剧种的优点,但不是把别剧种的优点拿过来就用,这有点太低级了,要化为自己的东西,融入到自身的表演体系与风格中,让观众看着自然,无雕饰。比如《秦香莲》、《法门寺》就很好。还有目前在戏曲界有一种大创作的风气,看去年国家大剧院的《赤壁》,除了唱腔能听出是京剧来,其他的都不是京剧的东西了。这种东西要不得,重视了这方面,慢慢地就把地方戏曲本身的特性丢掉了,这样地方戏曲就失去了生命力。地方剧种失去地方特色,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1)剧本的问题。
    个人以为,不同的演出场合、不同的演出需要,应该有不同的演出版本。在农村晚上演出时,演出时间比较长;而在剧场内演出时,演出时间有限制,不能过长。那么就应该根据不同的演出条件来适当增长或减短演出时间,而又不影响演出效果。目前我们能看到在昆曲、京剧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在电视剧中也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如精简版《红楼梦》、贺岁版《龙凤呈祥》、青春版《牡丹亭》,青春版《桃花扇》、传承版《桃花扇》等。但我最早是从歌手周华健的演出中得到这样的启发,如其歌曲《花心》就根据不同的演出场所有不同的演出版本,争取在演出中得到最好的效果。
    老剧本的挖掘整理。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不少,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我们应该认认真真挖掘整理一批已经绝迹舞台的优秀剧目,恢复演出,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蝴蝶杯》,是上党梆子的优秀传统剧目,但现在呢,整本演出已经难得一见,也就是《藏舟》等折子戏还偶尔能看到,估计再过几年,没人还能记得上党梆子里还有这本戏。如果能把这本骨子老戏重新整理,排演演出,上党梆子再拿一个梅花奖应该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2)舞台舞美之改革。
    对于传统的戏曲,个人认为还是恢复传统的一桌二椅的舞台简洁风格为好。戏曲艺术,有很大一个成分是表演,对于场面恢宏的舞台布置,给舞台下观众很强的视觉冲击,从而削若了观众对演员表演成分的认同度。所以,对于传统戏曲,舞美还是以简洁为上。这里所说的简洁,是在满足剧本剧情要求的。
    我这里举一个小例子,在老本《徐公案》中,第一场的渔翁渔女上来的一段舞蹈非常好看,戏曲艺术本身也如中国书法、中国画艺术一样,讲究开合、纵横、对比、呼应、疏密等变化关系。一个漂亮的小旦,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生,手持船桨,且唱且舞,对比呼应效果非常好。后来长治团改编演出的《汉阳堂》,相比之下,效果就差多了。虽然整个舞台布置给大家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但是很明显弱化了戏曲的元素,削弱了演员的表演,个人认为不可取。戏曲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性、程式性、指代性,这样写实的东西搬上舞台,不合适。不过现在戏曲界正刮着这股歪风,尤其京剧。有些京剧剧目为了适应大舞台,弄了很多画蛇添足的道具,使戏曲变成了杂技,如去年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贺岁版京剧《赤壁》、新京剧《白蛇传》。还有些京剧演员为了出风头,大肆采用前卫的服装,使戏曲好像变成了泰国人妖表演的服装秀,比如说吴汝俊的京剧《则天大帝》。
    (3)道具、服装问题,要向京剧学习,要规范。
    大家可以从基本的服饰上得到知道一个人的性格、身份等信息。比如服装盔头的穿戴,但是有强烈上党特色的东西还是要保留下来的。比如咱们独特的渔婆罩、萧太后的皇坎肩、咱们旦角勾脸的破面等。但是一般的规则还是要准守的,比方说皇太后头条用明黄色,而不能用秋香色或者褚色;贫妇人头面用银泡,而不用水钻等等。
    个人认为戏曲服装改革最成功的要数苏州昆剧院演出的全本《长生殿》,服装华美而不做作,精致典雅。不过这是要花钱的,量力而行,满足表演要求即可。
    (4)表演与唱腔。
    对唱腔我不敢多说,这里都是行家。从表演来说吧,我喜欢昆曲的表演,一切都温文尔雅。上党梆子的性格是粗狂豪放,但是这不代表既不需要一些细腻的东西。张老师的爱珍腔很细腻委婉,开创了上党梆子的新风气。所以我们的表演上也要加些细腻的东西,这样唱腔和表演能完美地综合在一起,不是两张皮。《法门寺》中孙玉姣和刘媒婆的表演很细腻,很精彩。尤其是刘媒婆,是我看过最好的婆子戏之一。上党梆子传统戏中也有不少细腻的东西,应该好好挖掘一下。
    个人感觉上党梆子中的小生唱腔还不成熟,需要发展。我是很喜欢昆曲的,昆曲中最成熟的两个行当就是小生与旦角,小生细分有大官生、小官生、巾生、稚尾生与鞋皮生,声腔非常丰富,我们是不是可以引进些外来的优秀品种,改良一下我们的传统呢。是改良,即保留我们上党梆子的特色,同时又要有所发展和创新。
    戏曲表演与其他艺术,如与中国画艺术、书法艺术等,都是相通的。戏曲剧本要讲究起承转合,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与结束;戏曲演唱要讲究字正腔圆、婉转优美、跌宕起伏;身段舞蹈也要讲究对比、呼应、开合、疏密、纵横。这样一台戏才能好看,才能耐看。
    戏曲的唱腔与表演都要忠于戏曲人物这一主体,戏曲人物是唱腔与表演的载体,而唱腔与表演是戏曲人物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如何刻画戏曲人物,做到真正的演人物,重在演员的悟,要真正参透戏曲人物,再加上自己的创造,做到戏曲人物与演员合而为一,演人物就是演自己,这样出来的人物才好看。
    第二:上党梆子传统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存。
    上党梆子的资料收集整理是一件积德的好事,这里有两点小建议。
    (1)比较正式的登记记录表格,方便以后的整理、编录、查找。提高资料的利用率。比如老照片的收集,建议采用扫描进行电子化处理,同时在存档的时候需要进行详细的登记,如照片编号、照片来源、照片内容、照片背景等内容。等上党梆子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可以搞些展览等活动宣传上党梆子,如果可能,可以建立上党戏曲博物馆。
    (2)戏剧院相关同志关于风俗与戏曲的研究,以及傩文化研究。上个世纪,在潞城市发现了两本重要的戏曲文献《迎神赛社礼节传薄四十曲宫调》以及《唐乐星图》是上党戏曲中有关傩文化的重要研究资料,这么多年过去了,山西晋东南的傩文化研究没有什么进展。但是在河北邯郸武安市每年春节都有相应的傩戏的表演等节目,国内外许多傩文化研究专家都会到哪去考察,并且发展成了当地比较有特色的旅游文化景观。而且长治好像也搞过一次根据《四十曲宫调》进行的复古演出,效果如何,不得而知。目前我在网上搜索到的上党傩文化的相关出版物也很少,仅有寒声、栗守田老等编的《上党傩文化与祭祀戏剧》。我觉得这一点值得我们的戏曲研究人员进行深思。
    山西是戏曲大省,尤其是晋东南地区。有大量的戏曲文物遗存,如全国现存最早的古戏台——高平王报村的二郎庙金代戏台,古代队戏石刻资料——西李门二仙庙的金代戏曲刻石等,还不说散布在晋城长治两市的大量戏曲题壁资料与神庙古戏台。这为我们的戏曲研究者们提供了绝好的研究素材,希望以后不仅在戏曲表演艺术理论等方面取得很多丰硕的研究成果,就是在戏曲历史、戏曲考古、上党戏曲演出流布、戏曲演出习俗、戏曲与民间祭祀、戏曲与民俗等方面也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鉴于个人水平有限,多有疏忽纰漏,请大家多多批评!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冯如松(小石)
                                                               2009年2月14日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