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谈艺说戏
当前位置:首页>谈艺说戏
怀梆与上党梆子的艺术特点探微(赵书峰)
发布时间:2021-09-27 13:49:49
来源:
编辑:

    摘要:怀梆戏曲艺术是河南沁阳市的一种地方戏曲艺术,随着国家保护我国传统文化政策的逐步实施,这种富有地方语言唱腔特点的小剧种备受学界关注。拙文主要探讨了怀梆与上党梆子、豫剧之间音乐及唱腔特点的关系,旨在说明他们之间具有极其近似的关系,同时对怀梆的艺术革新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一  怀梆艺术与上党梆子音乐形态的相同之处

    戏曲是综合性表演艺术。戏曲与戏曲之间的影响也是多维度的、全方位的。特别表现在音乐形态、剧目等方面相互借鉴、吸收的因素则更多。本文展开对怀梆与上党梆子音乐形态的共性研究,目的在于说明这样一个问题,证明两种梆子腔剧种之间有着一种极其密切的近缘关系,并说明怀梆音乐从唱腔到音乐旋律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上党梆子的影响。 

    在《梆子腔剧种学术讨论会文集》上的《上党梆子纵横谈》一文中曾说:“怀梆和上党梆子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怀梆的板式、唱法、旋律、节奏与上党梆子相类似。从地理条件上考察可知,上党地区在过去交通闭塞,但从山西泽州府治凤台(今晋城)至怀庆府治沁阳,徒步不足两日即可到达。这两地人民贸易经商历有往来,随之而来的便是文化艺术的交流。据查豫北怀梆与晋东南上党梆子,确有血缘关系。怀梆沿用的“大弦”及定弦与上党梆子沿用的“头把”一样,唱腔旋律也有近似之处,两者均擅长表现朝代大戏,英雄人物,传统剧目同名者约二十出。这两种相近似的剧种,又处于山水相连之地,在各自形成的过程是互有借鉴的,或者是渊源关系的。 [1]

    (一 )音阶特点

    音阶特点:怀梆的基本音阶以七声为主 其骨干音是:经常出现之间的纯四度。为经过音进行到 。其音阶调式基本为“雅乐E徴调式”调为 。谱例1

    而上党梆子也是缺少清角的六声徴调式。谱例2

    (二)旋律特点

    怀梆音乐的旋律特点以七声音阶旋法上多以跳进为主,“5”音不仅在音乐旋律中经常出现,而且几乎作为乐句的段落结束音予以反复强调,显示出主音的稳定性。谱例3

    群山如云青水坛(选自《红珠女》中赵海唱段)周启耀记谱

    而上党梆子的音乐旋律特别是潞府派的音乐特点多以五度和八度的大跳为主,旋律音域较为宽广,并且以“5”音做为骨干音。谱例4

    五福堂  白牡丹唱段

    (三)节奏与节拍

    怀梆的板式分五大类:[慢板]、[二八板]、[流水板]、[三板]、[散板]。而上党梆子的基本板式分为六种:[中四六]、[霸王鞭](即[慢板])、[四六]、[大板]、[一马三箭]、[跺板]以及统称为[散板]的[介板]、[哭板]、[滚板]、[扬腔]。

    1、怀梆的[慢板]近似上党梆子的[霸王鞭];他们同时都是两剧种音乐中的主要板类之一。其节奏始终保持一板三眼即4/4拍,每句唱腔均起于中眼、落于板。谱例5

    自幼儿读诗书(选自《张春醉酒》中的张春唱腔)郭全仁整理

    而上党梆子的[霸王鞭](又叫慢板)为一板三眼即4/4拍,音乐过门委婉华丽,唱腔曲折舒缓,善于表现戏剧中深沉忧郁的情感内容。谱例6

    选自“坐头场”唱段 

    2、怀梆的[二八板]很近似上党梆子的[四六板],变化为最丰富,艺术表现力最强。怀梆艺术的传统板式又叫“两句一锣”。艺术表现力强,唱腔旋律变化较多,宜于抒情和叙事。它根据演唱的速度和韵律的结构可分为[慢二八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等;而上党梆子中的[四六板]是和怀梆一样极具艺术表现力的一种唱腔板式,也分为[慢四六]、[中四六]、[快四六]。谱例7

    怀梆老艺人李法贵演唱的传统段子

    谱例8[上党梆子](选自《东门会》陈文子唱段)   

    3、怀梆艺术的[流水板]、[散板],行腔落韵,打击乐同弦乐的合奏,很接近上党梆子大板一类。

    (四)唱腔特点

    1、在唱腔上,怀梆男女演员大多用真声演唱,而上党梆子在行腔时有时也用假声演唱,结束音多落在徴音上。上党梆子板腔体的上下句唱腔,是徴调式。怀梆艺术男女唱腔均用大本腔。如剧情需要,有时也出

现高  八度的挑后嗓[①](脑后音)演唱。就整体而言,唱腔发音刚强短促、高亢豪放、激越粗犷、有字多韵少的特点。

    谱例9[怀绑]心怀恨跪大堂咬紧牙关(选自《三审刘玉娘》刘玉娘青衣唱段)

    而潞府派(指的是长治方言)的上党梆子的唱腔风格和怀梆艺术的唱腔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唱腔字多腔少,常用五、八度的大跳,演唱时讲究刚健、雄壮豪放、火爆,旋律音区运用较高,艺人俗称“上五音”。

    由此,可以看出怀梆艺术与上党梆子在唱腔风格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谱例10 [上党梆子]《五福堂》白牡丹唱段

    这两个剧种的音乐唱腔,都有朴实、粗犷、激昂、豪放的艺术特色,特别擅于表现朝代大戏。

    2、从唱词结构上看出,两个剧种唱词字数基本规整、合辙押韵,而且上、下句有对偶之特点。每段唱词的格律为:三三四的十字句,或二二三的七字句。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根据剧情的需要变换节奏、速度和旋律,也就是依靠板式的变化来调节情绪和气氛。

    (五)乐队与伴奏

    传统的梆子腔剧种乐队的主弦通常是板胡,但是怀梆和上党梆子两者的主弦乐器从形制到乐器的音色特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怀梆艺术中的乐器特别是大弦(尖弦)的使用别具特色,它是怀梆特有的一种自制乐器,它在形制、定弦、音色等方面与上党梆子的主奏乐器锯琴(头把)十分相似。据研究怀梆的专家郭全仁老师讲:“锯琴与大弦,形状一样,音色相同。用锯琴可演奏怀梆,用尖弦也可演奏和拉唱上党梆子”。“怀梆沿用的尖弦及定弦法与上党梆子一样,板式基本相同,唱腔旋律也有近似之处”。[2]并且“这两种乐器定弦硬(牛皮弦)把位窄(五市寸),不易掌握音准,拉起来又很吃力”。[3]但它的发音高昂尖细,夜里能在几公里之外听到。不同的是“解放后,上党梆子的头把,曾经多次更换,但换来换去,仍演奏不出上党梆子的风味,只好沿用头把。”[4],目前怀梆的主奏乐器,多用板胡替代了尖弦,究其原因,据沁阳东关怀剧团77岁的老团长沈永和说:“由于尖弦演奏技术很难学,并且其音准、音色不好把握,所以现在很少有人在用。”但是一些老怀梆艺人讲,怀梆淘汰尖弦,改用板胡拉唱失去了怀梆的风味与特色。  

    (六)其它

    首先,在剧本方面怀梆与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同名的比较多。多为历史故事,如杨家戏、岳家戏等。如《闯幽州》、《天门阵》、《六郎招亲》、《五台山》、《天波楼》《姚刚征南》、《日月图》、《山海关》、《赶韩信》、《双对相》、《金沙滩》、《凤仪亭》、《头冀州》、《二龙山》、《反徐州》、《长阪坡》、《牛头山》等几十出。

    其次,怀梆艺术与上党梆子在行当与表演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上党梆子“须生的作用最突出,其次是净角、清衣和武小生。”,怀梆“传统剧目多为老生行、青衣行领衔“,“胡子生在生行中占有首要地位。……包括唱工胡子生、做工胡子生和架子胡子生”。[5]而上党梆子的基本功叫“三把”,运用起来稳健大方、雄壮有力;不足之处是足沉臂硬,臀部凸出,不太美观。上党梆子的表演,用的粗线条,大轮廓,直入直出,强烈明快,在唱念做打中,侧重于唱和念。据怀梆老专家赵振怀先生认为,怀梆也具有与上党梆子相同的表演特色,表演粗简,具有较强的生活化色彩。据笔者在2004年春节的一次田野调查发现,怀梆艺术在戏曲舞蹈方面的技巧性不强。这也印证了上述的说法。又如“坐场”与“扎坐”,刀枪对阵的招数,男饰女的头部装饰等。

    二 怀梆艺术新老调的区别

    怀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吸收周围一些剧种的艺术精华,借以改革和完善自己在唱念坐打技巧中的一些不足,因而产生了新老调之分。

    (一)唱腔过门

    怀梆的老调原来就一个过门,并且音乐旋律单调,旋律线走向平直,没有起伏,缺少变化。而怀梆艺术的新调是指改革以后的音乐唱腔,它表现在过门多,音乐旋律线变化幅度较大,为戏剧中剧情,人物性格及唱腔特点的变化等方面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唱腔技巧

    怀梆老调是传统的“满嗓吼”的大本嗓的唱腔特点。唱腔技巧难度较大,欣赏的观众多为老年人。而怀梆艺术新调唱法的技巧难度一般,欣赏层次为中青年观众居多。据沁阳市东关的老怀梆剧团的73岁的沈永和老团长介绍,当年演唱怀梆在没有音响的条件下,方圆几公里的人就能听到。

    (三)唱腔语言

    怀梆老调所用唱腔方言,还保留着老怀庆地区混浊、平直、僵硬的语言特点,如把“麦”说成[mē]、把“篮”说成[liang]。而怀梆艺术的新调唱腔特点是用的中州方言味的怀庆话,在唱腔上借鉴了豫剧的唱腔风格。但是,引起了戏曲界和当地百姓的极大争议,当地百姓说改革后的怀梆是“豫不豫,怀不怀”的特点,因此,怀梆艺术在改革中如何保持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始终是我们应关注的课题。

    谱例11自从高皇把病染(选自《汉宫血泪》吕后[旦]唱段)

    该音乐唱腔中日夜的“夜”字和把心担的“担”字的唱腔则加入了豫剧音乐元素,这两个柔情新颖的甩腔,犹如星云流水,一波三折,使戏曲受众的主体听起来清新委婉,雅而不俗。

    (四)唱腔板式

    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以[二八板]为例,传统的[二八板]的结构,常常以打击乐开始,先奏十八小节的“叫锣”。然后,接十六小节的起腔长过门,并以“扬簧”开板。而改革后的[慢二八]起腔前的过门缩短,节奏更为紧凑,并且“扬簧”结束后,紧接着“叫锣”,下一句“扬簧”起腔前,没有了过门。

    谱例12 群山如云青水坛         

    又如在[流水板]中,传统的唱法每句均起于眼,落于板,曲调比较自由灵活,跨第一小节的是切分节奏是主要的特征。音乐旋律的走向下行较多,其中,唱词的上韵落腔较自由,而下句比较固定。而新调的[改良流水板],以其速度的不同派生出各种板式,无论十字句、七字句或不规则的唱词都能演唱。比如在[改良流水板]更适于表现现代戏中的反面人物。

    谱例13[老调]冯林宝好无才(选自《老少换》冯林宝唱段)

    谱例14[新调]看样子马上要变天(选自《刘胡兰》二寡妇唱段)

    这种改革好处是:第一,拓展了该剧种艺术受众的范围,使怀梆艺术不至于长期生存在怀庆府地区狭小的范围内,出现一种自生自灭的困窘局面,第二,这种改革为怀梆艺术向周围地区的传播和扩散,奠定了很好的听觉审美基础。但是,这种改革的结果,也使当地人认为:“豫不豫,怀不怀”失去怀梆艺术的传统特色。笔者认为艺术贵在突出其个性特点,没有个性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五)乐队主弦  怀梆乐队的尖弦(赵书峰拍摄)

    怀梆艺术新老调的伴奏主弦不同,老调的主弦叫尖弦(又叫“大弦”)。其音色尖锐、响亮,而新调则用板胡替代了尖弦为新调的主奏乐器。但是这种主奏乐器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怀梆艺术的个性。怀梆老艺人赵登云常说:“怀梆改用板胡拉唱,仍不如大弦有味道,我还是我的老看法,不应该换掉原来的大弦”。

    (六)剧本                      

    改革前怀梆艺术的剧本多是传统的历史剧。如朝代戏和袍带戏如《秦二赶秦三》、《木兰女征西》等等。(包括连台戏有三百多本)大多为内容健康、富有生活情趣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改革后的怀梆剧本增加了许多新编剧目、创作剧目、移植剧目等。如创作剧目有《庙岭河》、《铁姑娘》、《燕鸣湖畔》、《朱载堉》等。改编戏如《反长安》改编成为《反西京》;《秦二赶秦三》改编为《赶秦三》等。移植剧目有《红霞》、《焦裕禄》、《小二黑结婚》等一大批优秀剧目。怀梆通过移植上演的近百部近现代剧目,对其自身的改革起到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特别是为古老剧种冠以前奏曲、幕间曲、合唱、伴唱、二部轮唱,有机地加强了整个作品的艺术效果;通过排练“八个样板戏”之后,使怀梆的唱腔板式有了新的突破,并且为正、反面人物创作设计了各种腔调,为剧中主要人物塑造了鲜明的音乐形象,女生唱腔更加优美动听,男演员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可以变调唱,而且使观众听起来既有改革的新腔调又不失怀梆的地方特色。

    (七)舞台表演技巧

    传统老调艺术的舞台表演技术粗糙,难度较小,如旦角水袖的运用很不讲究,演员蟒袍的白布水袖不到一尺,晃来晃去,恰似两只手提着烧鸡,极不美观。而新调则借鉴了豫剧、京剧艺术的表演技巧,在舞台表演上更注重表演技巧的精雕细刻,使舞台表演艺术更好为戏剧中的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服务。比如通过学习京剧的《三岔口》、《打焦赞》、《闹龙宫》、《火焰山》、《盗仙草》、《逼上梁山》、《红珠女》、《雁砀山》等为怀梆的武打出手充实了新的内容。近年来,一批青年演员在台上耍手帕、水袖、甩发、手上转鞭、飞剑入鞘等特技的引进,是广大观众对怀梆的演出更加赏心悦目。

    (八)化妆

    早期怀梆艺术各种角色略显简单粗糙,比如小生、老生、须生均不打粉上底色,不画眼圈、不吊眉只用黑水沙在前额上勒成三角形状,描画两道细长眉,两额分别涂一团胭脂红。而怀梆改革后的化妆则吸收了京剧、豫剧和话剧中的精华,来完善自己在化装方面的不足。比如受话剧的启发和指点怀梆艺术在化装配色方面比以前较为协调。目前怀梆化妆艺术仅次于京剧水平。

    三 结语

    怀梆艺术是在继承当地传统的民间艺术的基础上,采借上党梆子音乐元素的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特别是在音乐形态上更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同时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受到豫剧艺术的影响下,使怀梆从唱腔乃至音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扩大了其受众群体,但是这种趋势也导致了怀梆艺术偏离了自己本体的特性,出现了“豫不豫、怀不怀”的趋势,因此,解决怀梆艺术的继承、改革、发展和创新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

注   释:

    ①“挑后嗓”即在唱句尾用有声无字的装饰性花腔----“讴”,音调突然提高六度---八度,激越高昂,别具风味。参见:沁阳文化局·沁阳县戏曲志[M] .1989年.125.

    ②论文中的谱例2、4、6、8、10均来自中国戏曲志编辑部.中国戏曲志·山西卷[M]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③谱例3、5、7、12均来自焦作文化局.《焦作戏曲志》[M] .1990.

    ④谱例1、、9均来自郭全仁.怀梆唱腔选[M].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委员,河南戏曲学会出版,1998

    ⑤谱例11、13、14均来自郭全仁.沁阳戏曲志.1988.

参考文献:

[1]李近义.上党梆子与怀梆[J] .怀梆论坛集锦[C] .河南戏剧研究所,1998年.56.

[2]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怀梆音乐(下册)[M].1982 .87.

[3]李近义.泽州戏曲史稿[M]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9.

[4]同[3].39.

[5]李近义.上党梆子与怀梆[J] .怀梆论坛集锦[C] .河南戏剧研究所,1998.63.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