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囤(后改姓李)当过多年晋城县周村郭家三乐班的掌班,办过两次“窝徒班”,培养了一批上党梆子的优秀演员,在上党剧坛留下了影响。
陈发囤(1887----1949),通称“老发囤”,是晋城县西尧村(现属泽州县)人,29岁上,过继于他的姨父,李墕村(现属泽州县)的李岐岐为子,改姓李。李岐岐是个唱大净的,陈发囤的岳父茹春阳在戏上打梆子,他的弟弟陈小五也是唱小生的,这样的环境,影响着陈发囤也成了“梨园子弟”。
陈发囤初上戏班,已经20多岁,只是作些杂活。有一次他和一个准备坐头场的发生了口角,那人竟把服装披到了他身上推他出台。他也凑梯子上楼,就当真地出场唱了起来。一段[霸王鞭]震动了观众,也震动了班里的人。他就这样由丑角到须生,由配角到主演,成了个名角,后来就担任了三乐班的掌班。
陈发囤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原来他在戏班,虽然外表憨厚,却是工于心计,早在暗中把一些角色的台词、动作记得滚瓜烂熟。更加上他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一些古典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今古奇观》《东周列国志》《西厢记》等他都看过。虽不能透彻地了解,但也大大开阔了眼界,熟悉了一些人物的心理动态,因而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弥补半路唱戏、基本功较差的缺陷,在上党剧坛占据一席之地。
陈发囤刚上戏班,他弟弟小五收有一批徒弟。后来因小五身亡,这批徒弟没有出现出类拔萃的人才,可是也使他从中得到启发。等他当了掌班,对一些演员的雇佣观点、讨价还价的现象有些厌恶,决心自己开班授徒。
陈发囤先后在李墕村办了两批“窝徒班”,每批十多个人。陈发囤亲自管理并参与教授唱腔。他老婆是黄河村娘家,人称“黄河嫂”,负责生活调理。学徒们伙食是戏班里演出节余的,不足的部分就吃陈发囤家的(他家种地53亩,不缺粮食)。专职教师叫赵小晚,大井村人,唱丑角。这个人艺术上唱做兼优,四路不挡,特别是对培育下一代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他和陈发囤协力同心,配合密切,并且能发动学徒互教互学,能者为师。学徒们有时也到陈发囤的地里作一些修边垒堰、担粪浇麦活动。
陈发囤注意因材施教,像徐执忠(贵生)嗓子好点,就唱小生;李子清(小堆)身材苗条,就唱小旦。同时,也根据学徒的志愿确定学什么。比如申银洞个子不高,嘴大,开始认为他不宜于唱戏,让他学音乐。可是申银洞有决心学小生,多次恳请,改成演员。这些人后来艺术上都有较高的造诣。
这个“窝徒班”注重舞台实践。开春出了戏,就随班外出。学徒们每天早上坚持练功。演出时,能唱几句的就派个小角色;不能唱的就穿把子、当宫女,熟悉舞台生活。徐执忠十四五时,个子矮,不能唱戏,陈发囤就安排他去清唱一段。他还亲自到前台去作介绍:“有个小徒弟,才十二三岁,嗓子还将就,叫他给大伙唱几句,大家都担待着点。”这样做,观众没有意见,学徒也得到锻炼。
陈发囤十分重视个别辅导。他让几个演唱角色的学徒跟自己住在一个戏房。每天夜场唱完,他总要抽时间和学徒们谈谈各自在演出中的不足。有时躺到被窝里还在说戏。学徒们叫这是“脚头起教戏。”
陈发囤和赵小晚待学徒亲如父子。因为学徒多,免不了那个生点疾患。陈发囤为了医治方便,自己买来医书阅读,并向医生请教,练成了个半把手医生。学徒原东河出师后订不下媳妇,陈发囤走20来里到阳城的西坡村去提亲,使原东河成了家。可是遇到原则问题他也绝不迁就。学徒陈宿太没有出师就私去公顺班唱戏,陈发囤去追了回来,痛痛训了一顿。
陈发囤“窝徒班”的学徒,第一批有:申银洞(须生)、赵玉水(二净)、赵小秋(小生)、宋小松(小旦)、古小法(小生)、原晚印(武旦)、阎交易(琴师)、陈宿太(小旦)、小顺(小旦)、小栓(司鼓)等。第二批有:徐执忠(贵生,须生)、李子清(小堆,小旦)、原东河(老丑)、史小蛋(大净)、王小福(须生)、王小金(小生)、窦海亮(须生)、戊己(小旦)、生河(小丑)、来富(大净)等。